实用的说课稿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首先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
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此处隐藏13666个字……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0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五) 拓展延伸(5分钟):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六、课堂小结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只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少年心事当拿云”同学们请用你稚真的手笔,绘写出人生的七彩画卷,我想,那是更精彩、更灿烂、更富有诗意的境界。
说课稿 篇10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36、3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量杯、水杯、水果、土豆、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话故事情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几个片段。
2.师生欣赏《乌鸦喝水》动画片。
二、提出问题,教学体积的概念。
1、提出问题。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2)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
(3)小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石子?
板书关键词: 石子 占空间 大小
2、联系生活。
(1)比划、感受和想象,
出示购物纸盒,教师示范纸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同学们闭眼想象。
出示一个球,指名学生比划。
(2)说一说。
在的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举出两个物体说一说。
3、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做一做,想一想。
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什么是纸盒的体积?什么是球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说一说什么是冰箱、微波炉、手机的体积?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固体)水有体积吗?(气体)那气体有体积吗?(吃气球,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就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瓶子里装满水,空间被水占了;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的现象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三、教学容积的概念。
1.认识容器。
师:老师准备这节课带了这么多的教具,都是放在哪里的?
像纸箱、量杯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做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2.实验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类似教科书P41“想一想”的两个杯子,提出;两个杯子装满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哪个杯子装的水少?
(2)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
(3)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师生共同做实验验证。
先说说都有哪些实验方法,再动手操作。
3.提示容积的概念。
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4、联系生活。
说说什么是水杯的容积?集装箱的容积?冰箱?
四、深化概念,对比联系理解本质。
1、仔细观察:盒子的体积与盒子的容积哪个大?
结论:对于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因为它有厚度。
2、假如我们把纸箱的箱壁加厚,再加厚,一直这样加厚下去,箱子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变小,体积不变。
3、假如我们不是往里面加厚箱壁,而是在这个箱子的外面加厚它的箱壁,一直这样加厚下去,请你想象一下,箱子会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不变,体积变大。
4、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谁来简要的概括一下?
(1)从测量方法来说,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
(2)从它们的大小来说,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
五、巩固练习。
1、同一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但体积保持不变。
2、填空题、判断对错,明晰概念。
3、由于杯子的大小不同,淘气的3杯就可能等于笑笑的2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3、数学故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布置作业:完成37页第6题。
六、全课小结
本节学习了什么?你所学最深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