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锦集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 l课时教学设计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在之前已学习了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为本节土地资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
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初中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分角色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
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
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我国自然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属哪一类?
(二)新课
活动一:知土地
1、土地资源的利用
(1)提出研究问题:
活动:在给土地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种地的农民、放牧的牧民、林业工人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土地类型,并 ……此处隐藏10774个字……验、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汇报有关“钢铁制品锈蚀条件”“防止锈蚀”的学习成果,并简要评价汇报、讨论、评价使学生了解钢铁锈蚀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使用资源的观念课堂小结倾听、思考并回忆巩固知识达标练习教师精心挑选,回扣本节重难点(习题另附)思考回答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强化爱国情感,增强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五、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和关键。简单明了,条理清晰,便于记录和复习。
,铁的性质 说课稿
说课稿 篇6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堂写作课《爱,一直都在》。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文章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四、说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
1.导入
老师深情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伟大母亲。当救助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这是世上最伟大的死亡姿势:她双膝跪地,身子前倾,双手着地支撑身体,成匍匐姿势,身体被压得变形,成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雕像。后来,救援人员在她的身子底下发现,有个孩子还活着。人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开她身上的废墟,从她的身下抱出被小被子裹着的孩子,约三四个月大,孩子完好如初,还在安静地睡着。医生准备给孩子做身体检查,发现被子里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妈妈留给孩子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纵使双膝跪地,身体变形,她也要撑起孩子那一方狭小的摇篮,让孩子甜甜地安然入睡!正是她的这个本能反应,让所有的中国人在这一刻记住了她——母亲。如果让我来歌颂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人,那么我首先选择的就是歌颂母亲。今天,就让我们谈谈对母亲的了解,把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把对母亲的感激唱出来,把对母亲的爱写下来。
(学生学法: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深情的讲述激活学生的认知,,在事件的感染下自然地打开自己的心门。)
2.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
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感悟深刻母爱。学生所说的母爱都是生活中最常态的母爱,来自于母亲的天性,如何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无处不在的资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新闻报道、影视音乐、文学作品三方面查找有关深层意义上的母爱资源。设定如下任务:边浏览边将感动你的内容保存下来,可以选一张感人的图片,写上自己的心里话,或是摘录一段文字,配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制作好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将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对母爱的深刻领悟,加以总结提炼:原来生活中的母爱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脉脉温情,又有着理性的光辉。
(学生学法:这一步,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中感知、感受母爱)
3空气.母爱
一千位母亲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是同一种情怀。从同学们的感受中老师不难发现:即使有时儿女们再不能理解母亲,,母亲依然会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然而沐浴在母爱中的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
其实妈妈也曾年轻过,也曾美丽过,不,应该说一直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现在让我们的记忆回到最初的年代,那个属于妈妈的青春年华!我们的妈妈漂亮吗?大家的手里都有一张妈妈昔日的照片,和大家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为妈妈昔日的照片题写标题,说说妈妈年轻时对于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展示母亲对孩子倍加呵护的图片
(学生学法:配以课件展示一个孩子从摇篮中婴儿蹒跚学步、学会走路,再到背起书包去上学这一成长阶段中母亲精心呵护与照料的画面,让学生重温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受最初的浓浓母爱,拉近与母亲的距离。)
布置任务:仿写汪国真《感谢》中的一段诗文,把你对母亲的独特认识与感恩之情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4以后.我的爱
有了上面情感的层层深入,转而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其实,妈妈从你们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们。作为回报,你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从而完成了对学生由知识到行为意识的引导.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满了墙与饭桌。当你们14岁时,作为报答,懂事乖巧的你们为自己亲爱的妈妈洗了一次脚。有没有哪位细心的同学留意过妈妈当时的表情?(有些难为情?感动?欣慰?)想知道你们的妈妈会对你们说了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学生学法:课前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给妈妈洗脚。用视频记录母亲的幸福瞬间和灿烂的笑容,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冲击,此时配合舒缓的音乐,将课堂的气氛推到高潮。)
最后以书写叶片型的卡片的形式,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此时的他们写作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