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画垂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节课,教学内容在教科书的第66页。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正确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三角尺画垂线,会验证两条直线是否相互垂直;
(3)、认识垂线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和应用意识。
3、教学重点: 掌握垂线的画法
4、教学难点: 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二、说教法
整堂课渗透的主要是“学生动笔画——学生说画法,讨论画法——教师引导,总结画法”这样一个学习模式。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来自主探究知识,并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展开交流,讨论,同时教师及时地点拔,启发,从而使课堂进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动笔画”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开放性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空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面的展现出来,为准确地提取和掌握知识点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1、整堂课可以分为五个环节:练习巩固、导入新知;动手操作、探究画法;
教师点拨、归结要点;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畅谈收获与感受。
2、在练习巩固、导入新知部分。从复习有关“直线位置关系”的知识入手,通过练习帮助巩固“相互垂直”的相关知识,为新知的探索学习做了较好的衔接准备。
3、在动手操作、探究画法 ;教师点拨、归结要点部分。针对三种不同的要求“给直线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分别采取:
(1)学生自己探究
(2)学生黑板上展示画法
(3)请学生说画法,讨论画法
(4)比较画法
(5)教师引导,归结画法”的方式进行教学,目的便是为了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4、在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部分,主要是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要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你觉得怎样设计更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于“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新授知识的巩固与强化,此外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兴趣。
5、最后是畅谈收获与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今天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起到概括要点,归结全课的作用,也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五、说反思
1、在语言方面,还是老毛病,自己讲的话太多,给学生的机会太少,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此外,在说画法时,自己也有一个地方疏忽了,“重合”与“对齐”有乱混淆,虽然后面改了,但还是暴露了自己备课还不够到位这一缺点。
2、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合理,整节课内容量太多,可以适当把画长方形这一环节舍去放在下节课,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点到 直线的距离”的认识上,使学生掌握得更透彻。而且在有些环节上也重复了,浪费了时间。
3、在自己设计的练习上,由于时间的匆忙了只是大致地点了一下,效果不是很好。
4、总之,在各方面还需更加努力,要多听课多钻研,多向师傅和其他老师学习,当然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教学。
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古诗《所见》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凝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抓住牧童动作、心里的变化描绘了两幅图,“牧童骑牛欢唱图”和“牧童捕蝉图”,以此来显现出儿童夏天的趣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能背诵古
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反复诵读来感悟古诗;
通过识字交流,学习识字方法;
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孩子养成乐于诵读古诗的习惯,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书写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学生自我质疑,小组交流,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反复诵读: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训练学生看图说完整的话。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
2、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本课当中识字量比较少适合随文识字,板书《所见》即可学习“所”字,并进行扩词训练。其他四个字则可以学生找出诗人看到的事物以及干什么,老师便可以板书“牧童”“捕蝉”“闭口立”,板书时随机学习生字,并交流如何记住,探讨好方法。然后再回到课文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巩固识字。
3、再次诵读、解决疑难
(1)学生诵读古诗,圈出疑难点。
(2)小组内探讨疑难问题进行解决。 ……此处隐藏18202个字……p>制作法 :
在地球的表面一课,让学生先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球模型沙盘,然后用彩色笔在活动记录的方格纸上画出按比例缩小的地形轮廓图。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 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地球的形状”
(一) 导入新课:
【 教学准备 】 :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形状以及人类探索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组织】:
1 .谈话: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母亲,那你们知道地球母亲的形状吗?地球母亲究竟有多大呢?
学生交流头脑中的信息以及收集来的一些资料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知道为了得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索过程呢?
(二) 引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 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教学准备 】 : 教师搜集 人类 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教学组织】:
① 谈话: 你们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 ,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教师课件展示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一些关于地球形状认识的神话传说。
讲述 :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 对地球形状的解释也就越来越科学 。
④ 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学生观看交流 : 看到了什么?你觉得 是什么挡住了月球?那 可以推想出地球是 什么形状的 ?
⑤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2.认识近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地球仪,纸折的帆船
【教学组织】:
① 讲述:当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由此,人们又作出了什么猜测呢?
②模拟实验 :帆船进出港
方法:四人一小组,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人将小纸帆船贴在海洋上,桅杆向上,模拟帆船进港,其余三人在正前方观看现象。然后将小纸船贴在桌面上模拟帆船进港,观察两次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
实验说明: 只有海平面是个弧形,才会在帆船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 谈话:究竟是谁第一个验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呢? (麦哲伦) 课件补充麦哲伦以及他和他的船队 环球航行的故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说明了什么呢?(地球是个球体)
3.认识现代科学对地球形状的探索
①讲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
②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 观点确实是对的。
4.回顾总结
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应该说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进行了反复的求证, 从神话故事再到观测天象,从观测进港帆船再到环球验证,从地球上观察再到太空中求证,这反应了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
( 三 ) 认识地球有多大
1、课件展示地球赤道及其表面积的数据资料。
2、计算 :如果 以每小时 4千米 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地球的表面”
(一)从地球表面不同的地球形态导入新课
【 教学准备 】 : 教师制作一些由美丽地貌 (如高原、峡谷、丘陵、海洋成岛屿) 组成的PPT
【教学组织】:
1、课件展示一些地貌,谈话:你认识这些地形吗这些地形有什么特点?
2、学生补充一些其它地貌的资料及特点。
(二)制作地表模型并指导画地形图
【 教学准备 】 : 教师事先制作好一个地表模型、画好方格的明胶片、提供给学生制作的托盘,学生准备沙、土壤、石子、一些草皮、苔藓及小树枝等。
【教学组织】:
1.观察教师制作的地表模型:
① 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地表模型, 你能看出来老师制作的是什么地表模型 吗 ?
②观察:老师的模型里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
如用堆起的沙堆代表高山,用苔藓代表植被等。
2.学生分组制作地表模型
①小组讨论: 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需要哪些材料?
②分组制作
要求:小组 内 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③相互参观 ,介绍模型,交流感受。
3.绘制地形图
①教师指导: 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 我们可以绘制地形图。
方法:把印有网格的明胶片置于地表模型沙盘上,用彩色笔在明胶片上画出地形轮廓,然后给中间上色,在明胶片背 面 衬上一张白纸就可以观察地形图了。
②学生分组绘制自己制作的沙盘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
(三) 认识地形图与地形地球仪并绘制平面图
【教学准备】: 地形图与地形地球仪
【教学组织】:
1.认识地形图及地形地球仪
① 教师出示地形图与地形地球仪 。
②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形图与之对比, 自己有哪些想法与图上是一致的。
③认识地球仪及地形图上不同的色彩的含义。
蓝色表示水, 绿色表示 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蓝色越深表示海平面越低,黄色越深表示海平面越高。
2. 根据照片绘制平面图
①观察地不航拍照片,谈话交流:这张照片上的地表有什么特征?
②讨论:怎样将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颜色的确定,二是比例的确定
③学生在书后的记录纸上绘制平面图,并交流评价
(四)拓展认识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飞机航拍图与卫星照片
【教学组织】: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 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 明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教学时先让学生比较航拍与卫星图不同的优点,再让他们与过去的手段相比, 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的。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并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