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功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功率》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功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电流、电阻、电压、电能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了解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快慢与功率的关系。又为本章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学习,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学习作理论上的铺垫。本节教材内容较多,我把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电功率概念和千瓦时的来历的教学;第二课时安排额定功率和电功率的测量的教学。
2、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教材特点、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知道千瓦时的来历,能区别千瓦和千瓦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让学生体验电功率对用电器用电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各种用电器铭牌有观察了解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电器耗电情况有关注的热情,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电功率概念的教学。学生经过大半年的物理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从教材中的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电能的消耗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将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对电功率物理意义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用具: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电炉(1000w)、电熨斗(500w)、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100W、25W.
二、说学情
中学生对电压和电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各个量间的联系还有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例和演示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各个量间关系的认识,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学生刚开始学习电学的知识,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类似的知识,因此相对而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演示、比较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逐步形成概念。注重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生练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演示,引入新课。(5分钟)
把家庭电路示教板接入电路,接通100w灯泡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是否转动?转动意味着什么?再分别接入500w电熨斗,1000w电炉,再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问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再分别接入100w、25w的电灯,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当学生发现铝盘转动变化后,再实物投影两个电灯,电熨斗的电炉的铭牌,学生注意到100w、25w、500w、1000w的字样。于是问:这些量的意义是什么?它和电能表显示的耗电快慢有什么关系?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学生对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两个灯泡的比较及各铭牌的对比,引出课题。
(设计理念依据)从直观的情景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又体现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问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方式,多角度的观察,使学生体验更丰富,印象更深刻。
(二)、新课教学(23分钟)
1、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认识意义:电能消耗的快慢。)
2):怎样比较电能消耗的快慢?(形成概念: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讨论思考交流,从中明确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
(设计理念依据)用问题驱动教学,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学习。
2、接着展现几种用电器的功率让学生读数并说出其意义。再让学生看书上的小资料,让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电功率数值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它工作1秒钟、1分钟、1小时会消耗多少电能?
3)、如何比较两种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4)、如何比较两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设计理念依据)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也是物理思维的培养过程,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并形成概念。从现象中认识意义,从类比中形成定义,再通过对具体电功率的解读来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和意义。讨论问题层层深入。第4个问题是个陷井,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第2个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秒到1分钟学生容易解决,到1小时学生就感到难,这为后面千瓦时的教学埋下伏笔。从某用电器在1小时内消耗的电能不好计算为例,提出如果电功率用千瓦做单位,时间用小时做单位,电能的单位该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学生具备基本的数理推导能力,容易推导出千瓦时和焦耳的关系,我在让学生推导后进一步强调在公式p=w/t中单位的对应关系。(w-----J、t-----s、p----W)
(设计理念依据)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推导,一是前面问题的伏笔,让学生体会到焦耳作为电能的单位有时数值过大,不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上一节已经接触过千瓦时,很容易在推导中产生成功的喜悦,并体会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和物理表达的奇妙。
3、分析和讲解课本上的例题。 (设计理念)通过这个环节,巩固电功率概念,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严密认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接着让学生一起轻松地观察课本上洗衣机铭牌,解读各项数据,尤其是电功率数据的意义并交流,让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自编一道物理题目。
(设计理念依据)这个环节是电功率教学的拓展,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对电功率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 ……此处隐藏21610个字……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以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功率》说课稿15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功率》。本节课的内容是上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功和机械》中第2节。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教材统整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理解功的概念很有用处。对后面学习电功率也有很大的好处。《功率》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是从新的角度对功进行深入探讨,深化对功的概念的理解。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所以这节课是架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概念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发展学生创新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感受1瓦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单位,会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物理与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年升学考试的题目及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可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 理解功率的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程度。
4、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概念之后来研究的,对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机械功率也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从小组间搬矿泉水的比赛入手,复习做功的多少,再引出做功的快慢。进一步通过学生实验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瓦特的故事和另一个单位马力。展示两张铭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利用鸡蛋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1瓦的大小。通过重放片头动画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来说明做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测量功和时间的大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功率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就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一样。而后运用快速提问并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有关“功率”的知识,教师引导并归类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后并给出标准答案。展示电影文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功的大小。也具备了观察、总结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八年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逐步由感性转为理性,对于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为了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采用了比赛、讨论、课堂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类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提供了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活动Ⅱ
学生实验
情景Ⅰ
动画
活动Ⅰ
搬矿泉水
情景Ⅱ
视频
活动Ⅲ
应用
活动Ⅳ
巩固训练
功率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放映动画,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课题。
活动Ⅰ
通过学生搬矿泉水的比赛,判断他们做功多少和快慢是否相同。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活动Ⅱ
通过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实验,比较做功的快慢。得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情景Ⅱ
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活动Ⅲ
通过回放片头动画引出问题,并归纳得出结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活动Ⅳ
通过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通过学生活动,来说明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第二环节 通过实验,感受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二)导入设计: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映两个重力不同的小动物在不同时间内走上楼梯的动画(情景Ⅰ),提出问题“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本节课题。
(三)实验设计:
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问题,进行学生实验。为感受1瓦的大小,教师演示实验。
(四)课堂应用:
1、通过回放片头动画进一步引出问题: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吗?
做功快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吗?
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大。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
2、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五)板书设计:
4.2b 功率
一、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功率:
1、定义:把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
2、公式:P = W / t
3、单位:瓦特 1瓦 = 1焦/秒
4、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五、教材统整
本节课的设计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活动卡的设计,延续了上节课机械功的实验,而没有用学生走或跑楼梯的实验。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课堂应用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通过回放引题中的动画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以上就是我对《功率》这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