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说课稿

时间:2024-03-30 09:58:30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能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

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

宏观现象微观世界运动的瓶塞具有能。

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具有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能。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 ……此处隐藏7859个字……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1 k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内能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