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主题《共建邻里好环境》。
一、说教材
本课以开放的视角,把学生由学会处理身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的大主题中。不仅使学生知道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社区的环境,能为保护周边环境做力所能及事情,而且还能够号召大家一起投入到共建邻里好环境的活动中来。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三个:
1.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2.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区的环境,关心、爱护自己生活区的环境,愿意为居住环境做有益的事情。
3.通过观察、访问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社会信息和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观察了解,但要完整地叙述清楚还有很大地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区的环境,关心、爱护自己生活区的环境,愿意为居住环境做有益的事情;难点是: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四、说教学方法
针对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故事导入、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方式。
五、说学法
品社学科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但是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周围环境有所了解,但千篇一律,缺乏个人独特观点,视角还不够开阔。因此,我主张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访问,去发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学生通过亲自调查、采访、记录,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从内心关心、爱护自己社区的生活环境。但今天因为条件有限,学生来源也不是很清楚,故只能根据学生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明理
品社课程强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符合学生情绪水平的氛围和环境。从心理学角度讲,贴近儿童生活经历的情景,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容易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为此,我在导入环节采用了讲故事《孟母三迁》,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看图知意
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和范例,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本活动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把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了解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对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劣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师生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让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各组成员的心里想法,选取记录员记录下小组成员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
(四)故事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用《邻择孟母》这个故事与《孟母择邻》做了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好环境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造,引发学生改造周围环境的思考。
七、说板书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学生的交流成果作为板书,暗示着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使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三个: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我将准备西瓜、橘子。以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五个环节:
(一) 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四) 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 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课前,引导学生唱《拍手歌》,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 ……此处隐藏3334个字……们,你们一定对自己的朋友非常熟悉对不对,那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
猜我的好朋友游戏规则:用一块
布包上一个小朋友的眼睛,叫几个同学从前面经过,并说一句话,让蒙眼睛的同学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游戏开始..
学生玩猜人的游戏。
(三)讨论:好朋友之间如何相处
师:有的同学认为“够意思”才是朋友是这样吗下面请看书?
猜着的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朋友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1)请大家把书翻到54页,我们看看书中的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好不好。
指名四位同学叙述图意。
生:第一副:借作业给朋友抄。
第二副:有不问明情况要帮朋友打架的。
第三副:有帮朋友逃课帮助保密的。
第四副:有帮朋友偷摘葡萄,帮忙放风的。
2)大嘴青蛙向大家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样的朋友好不好?为什么?你和朋友之间有没有类似的事情?真正的朋友应该怎样做.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困难应该共同想办法,而不是共同去做坏事,如果友谊用不平等的交往进行,那么迟早他都会失横的所以友谊的天平必须是平等的那么平等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交往中人人平等。
生: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学生试举一例。
生:劳动中人人平等。
学生举一例。
生:活动中人人平等
学生举一例
(四),填一填
你的好朋友一定很多,选择一位填在下表中。
我的好朋友
成为朋友的原因
朋友的特点
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
(五),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你干渴时的一杯水,朋友是你寒冷时的一丝温暖的阳光,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朋友共同完成了,所以,孩子们珍惜你们之间的友谊吧,黄金
有价,友谊无价。
(六),作业设计:
课后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朋友的理解和认识,用简单的几句话写一写,并与同伴交流。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5一、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分享的快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第三个主题。本课旨在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还是一种你我间的帮助与关爱。
二、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和本课教学设计,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学会与他人分享。
2、过程与方法:
创设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分享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会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分享,生活处处有快乐”,有分享才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体验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分享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以“吃苹果”这一情境为切入点,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出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并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样的苹果,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都会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来我继续设疑,同学们都有这种想法,可是老师手中只有这么一个苹果,你们都想吃,我给谁呀?老师遇到了难题,快帮帮我拿出你的金点子吧。学生就会饶有兴趣,畅所欲言,想尽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这样的做法就是“分享”。随后进一步引出问题:分享能带给我们什么?你体验过分享吗?这节课让我们在短短的40分钟里共同感受分享所带来的快乐。由此引出新课——分享的快乐。我就是用“吃苹果”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
1、观察照片——初步感受分享的快乐
选择具有代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过生日为突破口,畅谈过生日的打算,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与大家共度美好时光的想法,初步感受分享就是一种快乐。
2、回顾经历——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乐
回顾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经历,使学生感受到分享不仅仅再是单纯性的“与他人共同享有”,它还是一种你我间的帮助,你我间的关爱。学生、教师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中与家人、同学、老师在一起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并加以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享是快乐的,分享无处不在,分享就在我们身边。
3、合作作品——共同体验分享的快乐
开展“为画涂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智慧、分享合作的力量也是一种快乐。
4、故事延伸——深刻理解分享的内涵
通过“盲人打灯夜行的故事”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等活动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分享的内涵,从而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之间的帮助与关爱。有了彼此之间的分享,才会有好的生活状态。
5、品尝苹果——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
体验性学习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按照学生的金点子,我把课前的苹果分成了若干块儿,让每个学生都来尝一尝,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体验,学生必然有感有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就是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明白了道理,深化了认识。
(三)分享体会,升华情感
学生与老师交流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40分钟的充实与快乐。这一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分享,生活处处有快乐”,有分享才快乐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利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而且还能突显本课的重点。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我将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共同汇成了一束最美的七色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板书色彩鲜明,充满阳光,吸引人的眼球,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分享的内涵。此板书也体现了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开放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趣味性。
七、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我力求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是采用活动化教学,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感悟,提高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