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说课稿1说课导入: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其单元训练点为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训练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个训练点,是根据高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阅读训练体系而确定的。如果能够训练学生研究探讨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两年后的高考,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读》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选自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具有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作家柯灵谈钱先生散文风格和魅力时也说:《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虽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本文就最能体现钱先生的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特点。作者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或引申,或反对,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提出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让人叹其思维之独特,见解之老到,语言之犀利。这真是语文园中的一棵智慧树,满树开满了玄想之花,长满了心灵之果。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能获取智性上的满足。
2.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文章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能初步理解九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本文的独到见解,进行模仿体会,尝试解读寓言,赋予新意。
情感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的编写寓言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为理解钱钟书通过《伊索寓言》的解读所表达的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难点为让学生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和教师提供的动物画像编写寓言,体会寓言的社会意义。
二.教法分析
1、教学设计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师生互动,在提供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⑤ 比较法—寓意比较,掌握角度和方法。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共同探讨《伊索寓言》中“徒劳的寒鸦”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例如在结合“禽言兽语”进行编写寓言时,最适宜用此法。
三、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咬文嚼字》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既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又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
2.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编写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
寓言是假托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富有启发性,本文有很多寓言都看似简单,但道理深刻。一则寓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内涵,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用饱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重新诠释了《伊索寓言》的几个故事,那么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这篇文章,找出这篇文章到底涉及到了几个寓言故事。(要求:快速阅读,给每个寓言故事加一个题目,填空式()的故事)
说明:这篇文章对于心智不太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有所领悟,尤其是这篇内蕴较深的课文,这样设计导语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初步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 讽刺善变者 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讽刺那些品质卑下 ……此处隐藏26259个字……指导四个生字所在的句子:“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还有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例如“天帝使我长百兽。”、“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读,然后再由教师对那些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进行指导,有的放矢。至于范读,目的是希望让学生去模仿,因为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全读正确的。
第三环节:自学交流,质疑解疑
1回忆故事。
在学生已经能够把这篇古文读得比较正确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故事内容。也就是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和读课文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出来。之后老师提出向更深层学习的建议:仅仅明白古文的大概意思,只能当作这篇古文的普通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成为知心朋友呀?那就得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商讨学法。
随即带领学生商讨学法:怎么才能弄懂古文每句话的意思啊?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基于前一篇古文《滥竽充数》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一些上次课总结的方法:看译文、看注释、查字典。之后教师点拨:看注释可是一种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类似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译文除了帮助我们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明白每句古文的意思,所以大家要在通读译文之后,把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看。
【设计意图】
此设计主要是将刚刚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进行回顾,使学生有意识的在学习之前选择、确定下适合的方法。
3学生自学交流。
(1)学生自学每句话的意思。
(2)同桌提问,组内交流。
(3)老师提问,班内交流。
重点检查以下几句:
天帝使我长百兽。
是逆天帝之命也。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4质疑解疑。
教师提问:你还有哪些问题呢?可以提出来。
(学生提问)
学生集中提问2、3次,师引导学生解答(针对不同情况)
这一环节要处理题目中“假”的意思。如果学生问出: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解答。如果学生没有问出: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师引导学生问出,再解答。在狐假虎威这个题目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词?
解答方法:先自己想一想,再选择。
第四环节:理解内容,想像朗读。
(一)学习第一段。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这一段主要是通过理解句子和重点字的意思来进行指导朗读。重点字主要放在“求”和“之”这两个字上。建议学生尽量把语速放慢一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体会到古文的韵味。
(二)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通过引导想象故事情景,体会老虎和狐狸的内心活动来理解古文内容,从而指导朗读。
(1)第一句
子无敢食我也。
引导想象:狐狸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什么样?什么语气?(很自信,镇定自若)
他被凶猛的老虎捉到了一点都不害怕吗?(不是的,他是故意装出这副样子,想让老虎相信他,不吃他。)怎么读才能不被老虎吃掉呢?你试一试!
(2)第二、三句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
引导想像,揣摩心理:狐狸为什么要提到天帝?(天帝是天上的皇帝,他最大,谁都得听他的)有了天帝做靠山,那它为什么不说“天帝是我朋友”?干嘛要说让它“长百兽”?(告诉老虎,我比你还大,我是掌管你的,我是有本事的!)那么狐狸肯定要在老虎面前突出自己的靠山,强调自己的位置,还要突出后果的严重性,这样才能吓倒狐狸,你们觉得这只狐狸怎么样?(聪明或狡猾)揣摩着狐狸的心理试着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
狐狸仅编造了一个谎话就从老虎手中逃生,就这一点而言,不能不说他聪明。那么带领学生揣摩狐狸的心理,体会他这个谎话的作用才能使狐狸这个形象更加鲜活,学生理解才能更加深入。
(3)第四句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这一句主要是进一步理解狐狸的聪明或者说是狡猾。他为了让老虎进一步相信他还要让老虎和他到处去走一走,并要老虎走在自己的身后。我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子随我后”?这也促使学生进一步去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尤其是“假”的意思。
此外,反问句式也是这一句的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层次:
a观察句子特点
b将句子换一种说法或说说它的意思
c指导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d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走”)
【设计意图】
体会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需要点点滴滴的渗透,学生才能慢慢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中障碍最大的,这里也只是起一个渗透的作用,以便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古文.
(三)学习第三段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这一段的理解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
(1)体会不同句子中“之”的意思不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之:百兽(第一段出现了)
故遂与之行。之:狐狸
兽见之皆走。之:老虎
(2)指导学生通过演一演深入理解古文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狐狸和老虎走在森林中,他们各自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形象更加鲜活,为后面的理解寓意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演一演这一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此处也适合学生表演,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
(四)评价人物,升华主题
通过学生评价狐狸和老虎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老虎有凶猛的一面,也有愚蠢的一面。狐狸虽狡猾,但也有可取之处,它急中生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正体现了它的聪明。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机智,但不能利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更不能仗势欺人,站在老虎的角度来谈那就是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信从,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续编故事,深入理解寓意。
第五环节;练习背诵,扩展延伸
(一)练习背诵
(二)看画面背诵
(三)扩展延伸
老师质疑:关于这篇古文,你还想了解哪些呢?比如:这个故事最早是谁讲的啊?当时是怎么一回事啊?两千年前的事儿啦,怎么才能知道呢?于是我向学生介绍有关这篇古文的一些资料。希望是以网页的形式出现。
这节课,我们与《狐假虎威》这篇来自两千年前的古文变成了熟识的朋友。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类似这样的古文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多多结识他们。
作业:
1选择小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狐假虎威》。
2续编《狐假虎威》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先行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