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 设疑导学法
2。 图例导析法
3。 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
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 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 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 "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 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 ……此处隐藏24425个字……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3一、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四、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些地形的图片。(播放地形的图片),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变化呢?(板书:引起地形的变化)
(意图:通过复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设计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为下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个铺垫。)......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师谈话:大家都认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一定的影响,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得运动。观看模拟实验录像
3、师提问:观察两个板块由于内部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4、生回答(分离)
师提问:板块分离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生答:(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
5、师谈话:前面的实验说明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那如果板块碰撞呢?(出示实验要求并讲解),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一》)。(讲解实验报告《一》)
6、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撞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撞击会形成什么地形?(预设:互相靠近后:连接处会隆起来。高高的。大陆上特别高的地方我们会称它为山或者山脉。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山脉是排列在两个板块边缘。越用力拥挤,山越高。)
意图:学生看完模拟实验对板块运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板块碰撞而引发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7、师提问:说说板块碰撞会使地形有什么变化?拉伸呢?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二》)。(讲解实验报告《二》)
8、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平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平移会形成什么地形?(中间先慢慢变薄,拉开后原本陆地上相连的河流、山脉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变了。)
三、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课堂小测:
一、选择题(把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内。
A、地核B、地幔C、地壳
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形成的。
A、一次的火山喷发B、一次大地震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地球的地壳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
3、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4、地震会产生湖泊。()
5、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会带来好处。()
6、地球表面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变化。()
三、填空题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压力越。
3、地球表面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的运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火山与地震会使地形发生改变,而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这就总结了地球内部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了变化,在板书中很好的体现了,并且突出了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内容时更直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