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9-06 01:04:03
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推敲》这一课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韵味”这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不想冲撞了京城大官文学家韩愈的官轿。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贾岛听了心服口服。从中可见推敲锤炼语言之“韵味”及重要。

说目标:

根据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说教法学法: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诵读法(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表演法、迁移训练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说教学程序:

一、读中感悟,以读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感悟课文内容,及时点拨,提供了理解的坡度:第一次读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初步感受贾岛思考问题的认真专注;第二次则让学生带着“从哪里体会到贾岛思考问题很投入的”这一问题去读书,既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教师不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斟酌推敲文中的词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贾岛创作态度的认真专注,懂得“推敲”的真正含义。

二、读演结合,以演促学

1.通过表演,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地思考,应该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念‘推’和‘敲’。”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才是真正的理解。

2.在表演中感受到贾岛严谨的创造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认真啊!

3.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三、适时迁移、学用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讲读完课文后,出了这么一道训练题: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学生受到课文的启示,有的很快给出答案填“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有的则认为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机,而且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就这样学生不仅通对文本的学习体会到了推敲的涵义,更通过词句训练真正感受到推敲的乐趣,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中,我始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人文环境,形成学生独立、自由的探索状态,课堂中再也不是一种声音,也不是机械式的一读到底,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多元解读、以演促学,学生在这种不雕琢、去粉饰的学习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着探究和体验,分享丰富而完整的学习探究的快乐,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使其鉴赏能力、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材第十册教材第三组课文《金色的脚印》,本组都是以情动人的文章,前两篇向我们描述了镇定自如,遇事不慌张的船长形象。这篇文章用生动细腻的笔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玉太郎的小男孩看到家里关了一只小狐狸,觉得很可怜,就想放了它,但当他看到小狐狸的父母为了救他在想各种危险的办法时,他没有放只小狐狸,而是暗暗地给予狐狸一家的帮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正太郎为救狐狸掉下悬崖的时候,是两只老狐狸救助了他。

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狐狸一家人浓浓的不可割舍的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对亲人的深深的爱。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和睦相处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从学生已有的人文性的认知水平来看,在他们的心目中,狐狸是欺骗、虚伪、狡猾的代名词,但是从第二组课文的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来看,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能力从新的文章中接受新的感动。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

从学生已有的作为工具性的语文认知水平来看,本文是略读课文,基础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故事情节虽然一波三折,但整个过程还是很简单易懂的,比较难的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理解题目“金色的脚印”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此,我初步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能力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2、培养学生在略读课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养成顺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情感目标:

1、感觉狐狸一家子浓浓的血肉亲情。2、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同情弱者,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感情。< ……此处隐藏4529个字……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是一篇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我们中职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学习要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用心、专一等观点,都是我们中职生特别需要借鉴的东西。虽然这篇课文在第23课,但是我感觉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放在开学之初来讲,为的是让同学们在进入职教中心的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强大的学习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够疏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气象清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文短短29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七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根据课文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说理性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好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难点。《劝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一年级的中职生通过初中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设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整体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诵读能够增强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掌握实词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讲法:

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说学法

由于中职语文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听不懂、看不懂。这时候,学生只有从老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借鉴《中华好诗词》对决形式,分组比赛,自定要求,实现轻松背诵。

2、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3、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共八步)

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与分组对决背诵。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有一句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青?什么是蓝?青为什么会胜于蓝吗?

用这个轻松活泼的问题引发今天的讨论,这样导入感觉很自然,让课堂变得很轻松。

第三步:解题

1、“劝”的意思。劝勉、鼓励、勉励。

2、荀子简介,简单说说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解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注释,正字正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五步: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论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十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2、指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六步: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提问:

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六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第七步:总结本课: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学习之后,我们对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学们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一论证方法很好的利用起来。

第八步: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自拟学习格言”。然后用硬笔书法或毛笔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然后在教室内张贴展示。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同时自拟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的作用。

《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