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作者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理念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去读懂教师脸上的文字,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1、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
2、渗透课堂活动中的人文性
现代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在“拓展延伸”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课堂中小练笔的设计:“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不拘一格地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2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孩子们,我们一提到古代特别聪明的人一般都会想起谁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知识,所以呀,我们学好了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聪明的人。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吧!(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 ……此处隐藏13008个字……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 、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四、说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一、导入、揭题
1、 出示现代诗
《秋》让学生从诗中读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诗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呢?(奇妙,有趣,神秘等)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二:精读感悟
(一)感受北极星文字的神奇
1、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北极星这个文字的神奇之处。
2、 幻灯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学生对比读一读
4、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段的介绍? (第一段文字)
5、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生动,设置了一个情景)
6、星星写成的天书那么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7、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在介绍北极星这种文字时,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文字的神奇之处
1、 那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其它三种文字的呢?
2、认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绍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预设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比喻句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了解了砧状云的形状)
3、作者怎样介绍才使我们队砧状云的印象特别深刻呢?(假设)
预设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3、能不能用自己的还介绍石灰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关键词 石灰石 贝壳 海洋 让同学连线 介绍
4、这就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推想过程,这是一篇科普文,科普文不光要推想,关键是要有严密的推理,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信服
预设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谁来谈谈这段话的哪些地方描写很生动
2、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句,作者心里知道答案吗?(知道)
3、那他为什么还要连用三个问句呢?
4、读到这里,老师也有疑问,师读三个问句
5、老师的疑问谁能回答?生 读后面的句子
6、这一问一答是什么修辞呀?(设问)
7、谁想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三、课外拓展
1、作者伊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用他严密的科普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其实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人是这样来表达的
2、【PPT出示】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语是这样介绍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说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奇妙无穷,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说板书: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北极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状云 预兆雷雨 假设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岗石 曾有冰川 设问
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本文是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区别他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说明一定的科普知识,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从两方面来教学,懂得科普知识以及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