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3-12-14 06:02:18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课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两项活动。第一项是测试纸拱的承受能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项活动是搭一个瓜皮拱,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学目标:

据此,我设置了一下几点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 科 学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 (出示课件):我认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出示课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出示课件):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纸 ,铁垫圈若干 ,课件 , 小木块若干,西瓜皮块若干 、 抹布。

二 学情分析:(出示课件):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三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示课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挂历纸和垫圈探究纸拱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更好的得到自主发展。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四 教学过程:

我一直认为科学课堂必须是充满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它着力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以这个为基点,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首先我将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观察: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通过学生回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前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说到拱形,这时我(做一个拱)继续启发学生,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周围中也有许多的拱形建筑,请看(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九洲体育馆) 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都采用了拱形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吗?(这时我板书:拱形的力量 )

我这样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拱形”是“改变形状”的另一个视角。通过欣赏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教师演示平纸和拱纸的承重能力,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重能力强,同时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

(二):探究研讨——测试纸拱 (出示课件)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第一个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课件)

学生把纸拱放在垫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记号。观察之后,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在拱的下部。

教师解释概念: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的变化。并回答: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学生会发现拱足向两边伸展,而垫圈的重力是被拱顶承受的。

再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新的变化。学生发现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根据这一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纸拱”为什么会向两边伸展开去?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的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么东西去抵住它。

教学进行到这里,基本抓住了本课的第一条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实验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课件)

教师设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怎样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用实验检测一下看行不行。学生开始分组实验:用东西(书本)抵住拱足,在拱顶上不断加垫圈。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纸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让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通过师生谈话,进一步肯定学生的想法,用东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当拱顶上的压力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通过这样的设问,再一次让学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现象后,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当拱顶上的垫圈不断增加时,纸拱还是要塌,向左右偏,通过操作适当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案,怎样让拱形承受的压力再大些,进而引出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出示课件)

科学必须用事实讲话。科学数据就是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资料,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是激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此处隐藏25236个字……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好,现在开始。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再汇报现象。

师: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

进入第三环节——

(三)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问: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小组讨论一下。

启发他们推想出: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 水

师:看来,镜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的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金属盘,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知道,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学生可能答:冬季。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导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子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师:如果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课本上要求的小瓷盘,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然后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就这样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是向烧杯倒入热水,(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热水)。

引导学生说出:要用对比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盘和烧热的金属盘,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讨论注意事项: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安全,如用钳子夹着小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烧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的冷热程度。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所以采用多个小组实验的方法。 小结: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 凝 结 )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受冷-→水

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对比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对比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如研究怎样加快蒸发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对比实验!一个盘加热另一个不加热,比较蒸发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况发生。因此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

对于对比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结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一进入室内,眼睛上长一层白雾,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师: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

【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师:老师有个问题,戴眼镜的同学可能深有体会:在室外眼镜明亮清晰,可一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就会长"白雾",那是不是水蒸气遇热变水珠?【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含有有趣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质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应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书设计:

凝 结

凝结:水蒸气--受 冷-→ 水

五年级 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形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