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杠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杠杆说课稿1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时,杠杆前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移动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分,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别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寻求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中紧紧围绕 “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 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说明:在“认识杠杆”中,创设情景“开盒盖”。一方面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撬的一刹那,就初步建构杠杆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包括三大板块:
1、体验生活,认识杠杆:
经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杆,讨论说出共同特征,并给杠杆下定义。第二次体验用棒撬动物体,自学杠杆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认一 认”基础上对比分析杠杆,体验杠杆的平衡,明确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
说明:在“杠杆的五要素”中,让学生体验用棒撬动物体,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倾斜静止和水平静止的杠杆,体验杠杆平衡,并比较发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为探究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科学探究,杠杆平衡:
我认为此处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在“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认识水平平衡的跷跷板的五要素,特别是明确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让学生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认识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影响杠杆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究的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关系?”
说明:此外为了更好突破杠杆平衡教学,我设计了“在跷跷板上放橘子”游戏,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戏中,学生可以学会规定动力和阻力,可以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在改变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时改变,学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变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杠杆重新平衡。而这种感受恰恰是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困惑点。
而且,学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感性上,没有理论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给实验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在实验结论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比较橘子的重,那时候学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绍实验器材——小组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合作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实验——异组交流合作———评估实验———应用实验结论。
3、感受生活,杠杆分类。
从“跷跷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并向学生说明分类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设计教学,通过对日常用品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由于用到的是身边的器材,又是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这样也消除了物理学习 ……此处隐藏26137个字……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教杠杆平衡原理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把发现法作为一种学法进行渗透是可行的。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近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在较复杂形变的杠杆中能够准确地作出力臂的图示。
在教师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后,引导学生画出幻灯片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进行训练强化,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总结,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作为滑轮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处理过程中,首先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引出杠杆的平衡概念。让学生,依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分组探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由一组实验数据引发的思考
这是学生测量的一组数据,在得出实验的阶段学生就产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个结论正确呢?
有些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比较迷茫,但是当教师将他的问题对全班同学提出之后,有些同学自告奋勇的帮他解决了。
同学方法:首先将杠杆调制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左侧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拉动杠杆右侧的每个拉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得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最终也正式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师针对此次错误结论进行分析归纳,启迪同学们,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进行物理实验当中,遇到需要自己给出数据进行实验时,不能取特殊值,这样不利于普遍规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物理当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据杠杆的平衡原理,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力臂的关系能不能分析出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这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也可适时的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开动脑筋,更加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从物理走向生活。
3、课堂小结
在进行完实验探究之后,为了保证课堂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小结由动画组成,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问由动画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杠杆的定义——围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之后让学生从动画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再次提问,杠杆不平衡,那么如何使它平衡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教师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找到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的学习理念,能使学生将本节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层层推进,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难以忘怀。
堂清及作业处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挑选了以下五道题目。第一题中考察学生对三类杠杆的分类,题目较为简单,由于小结中最后处理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难点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画力臂中穿插考察学生对五要素中支点的理解,从更广范围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反馈,最终也使教师从学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总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本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理想化,将理想问题模型化,将模型问题具体化的设计思路,本着以高校课堂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爱上物理,爱上学习。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若将学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