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风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风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风来了》
风来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
风藏在摆动(跳舞)(飘舞)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动了,
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
风来了,
风把风车吹转了,
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
画风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除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乐写。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7个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理清课文思路。(知道谁在画风,怎样画风。)
教学重点:会认7个生字,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指导学生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弄清楚哪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初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画片,小黑板。
三、说教学法:< ……此处隐藏25689个字……的小朋友,“怎样开动脑筋想办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因此,我将“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充满激情和爱的课程。我希望在语文课堂上,能用一颗童真的心,和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一起燃起学习语文的激情,一起去实现人生的梦想,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洋溢着阳光和欢乐。因此,我的第一个设计理念是:点燃激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本堂课上,我希望能够在一种有形、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尽力点燃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孩子们创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的第二个设计理念是:情境创新!
三、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不仅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发展学生的
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上,我选择了谜语导入法、自主阅读法、情境创思法等。在学法上,我主要选择了合作探究法、情境品读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积累语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营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四、教学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一堂新授课,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拨动孩子们的思维之弦,能架起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画风》一课,我采用谜语导入法:即“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这是什么呀?”学生情意盎然,很快就可以猜出谜底:风。
我又提出:“小朋友们,大家都知道有哪些风呀?风是什么样子的呢?”针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将及时做出评价:“大家表现得真棒,今天有3个小朋友也很能干,看他们会干什么呀?”——画风!于是,课题《画风》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再让学生围绕课题,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叫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自然段,一边圈出并认读生字,还建议同学们同桌互考生字,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粘贴带有名字的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生活情境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低年级识字最基本的原则是:复现、复现、再复现!我又出示了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认读中,我相机指导 “丹”字的写法,让学生通过丹与舟的对比,发现 “丹”比“舟”字少一撇、一点。接着,我在田字格里写,让学生跟着我将“丹”写在书后的田字格中。学生通过对比和书写,能对“丹”字有深刻的记忆,其他字联系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认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四)情境体验,精读感悟——情境阅读法
1、我们再次和新朋友打招呼,看看他们在草地上干什么?自然过渡到课文1--3自然段的学习。然后,我提出问题:“那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的4--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课文中描写三个小朋友怎样画风的句子,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交流时,对于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与段落的朗读感悟,我将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
⑴“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呢?”这个环节,我将采用现场画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感悟。我预设的情境如下:“小朋友们,你觉得怎样读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请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样画风吧!”在学生的朗读中,我故意把雨丝画直,让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次随着学生的朗读我画出了斜斜的雨丝,这样做学生就能更好体会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随机出示宋涛的画,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并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什么)__吹__(怎样)__了,风藏在__(哪)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我“小诗人”的夸奖,将逐渐激发孩子们表达的热情,课堂情绪将逐渐高涨!
⑵在指导朗读“陈丹是怎样画风的”句子时,为了让学生读出风的感受,先指名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让学生评价,并找出能感受到风的词语,再一次指名试读。学生的兴致定然高涨,此时,我提出:“小朋友们,请全体起立,现在,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像小树一样弯一弯,好吗?”小朋友们在愉悦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就体会到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了。
⑶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时,前一句中,“杆”是个多音字,我会作为一个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由于前面学生能够自己找出可以感受到风的词语,我会叫学生直接回答,学生会说出红旗飘、风车转。接下来,我采用赛读的方法,激发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句子读好!
⑷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语言文字优美,并且描绘的画面也很迷人,我将出示带有动画的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并美美的朗读。
3、朗读感悟,体验文本。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更希望能把课文从头到
尾再读一次。于是,我又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融入课文的情境;既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又进一步增强了语感!
4、通过刚才的朗读,孩子们已经对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有了很深的印象,我提出: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三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学生将探究出:他们爱动脑筋、爱思考,平时留心观察生活。
(五)联系生活、拓展想象——情境创思法
1、接下来,我设计了找风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教室里一切可以被风吹动的事物出发,找到大街上、小河边、森林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既尊重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2、此时,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已经点燃,我就激励学生,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找到的风,也许,他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和谐,但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却得到了发展。
3、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我将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孩子们高涨的情绪中,已经播下了一颗颗创新思维的种子,也许有一天,这些种子将萌芽,生根,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希望能够用概括的文字、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地浓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课程即生活!整堂课的学习,我希望能够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品味到学习的快乐,并通过对文本的感悟,积淀语感,发展思维,希望我的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对这样的语文课程,能够有一种心灵的期待!
谢谢大家!
最后,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