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掌声》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9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献出我们的爱”这一主题编排,《掌声》一文告诉了我们爱就在你的举手之间。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上台演讲,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力透语言文字,深知英子内心变化的过程,用心去感悟她的生活心态,读出情感,力达共鸣。
情感态度:在文本的言语基石上,领悟人与人之间彼此需要关爱的美好情愫,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2、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说教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互换法、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
【说学法】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我注重了对于孩子学法的指导。新课标也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的方式,因此我的学法是“读”占鳌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变化
1、在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同学小英。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自卑忧郁)
2、(出示变化后的小英图片)现在的小英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板书:开朗,自信)
3、原来那么忧郁、自卑的女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开朗自信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那节演讲课,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对比,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做好铺垫。】
二、角色互换,体会“犹豫”
1、(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4自然段,找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用横线把它画下来。)指名学生交流所划的3个句子。
2、引导学生朗读,找出描写小英动作的词语。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通过让学生扮演小英,我扮演小英的朋友,让小英说出心里话。然后一起体会小英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都转换角色当小英,老师则当“小英”的知心朋友。为小英向知心朋友吐真言,创设了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的感性天地。在这一感性的情境中,学生设身处地,娓娓道来,自然、真实、真切。】
三、合作学习,一悟“一摇一晃”
1、你能想像一下小英是怎样“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的吗?
用上我发现,她的头,脸,眼睛她感到。这样的句式。
小组间先说一说,再推荐代表发言。并指导学生把小英的这种艰难读出来。
【设计意图:如果说上一环节是以主人公的身份,走进英子的内心,那这一环节则是走出内心,充分想象此内心在外表上的具体表现。我引导学生想像英子神情外表,感受英子的心情色彩,丝毫没有触及英子残疾的尴尬。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学生易于触摸,易于共鸣。】
四、设身处地,感悟掌声含义
1、引导学生读悟重点句:
a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b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引导学生从体会“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看到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赞赏和肯定。
2.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小英说什么?假如你是小英,又想对大家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我抓住掌声的“骤然响起”、“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里英子流泪水”,引导体会后,出其不意地追问:掌声里,你真想对英子喊什么?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至此,学生激情涌动,闸门顿开,情感奔泻而出,掌声蕴含的“鼓励”“赞赏”便如期而至。】
五、再次想象,二悟“一摇一晃”
1、交流重点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2、表面上看,小英似乎还像上台时那样“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而实际上呢?谁能说说她是怎样“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的?
还用上刚才的句式:我发现,她的头,脸,眼睛她感到。
【设计意图:一是走上讲台,一是走下讲台,同是“一摇一晃”,相同的是动作,不同的是内心,内心感受,内心的色彩。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这是难点。我运用对比法,在感悟上讲台“一摇一晃”的基础上,在学生领悟了两次掌声含义后,再次采用再造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还原英子走下讲台的神情和内心感受。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相似中对比,在对比中体会,促使学生对英子的领悟一下子跃升到了新的高度。】
六、以读代讲,巧悟文旨
1、同样的“一摇一晃”,不变的是姿态,改变的是心态。而这一切可喜的变化都是因为——掌声。(音乐起,出示小诗并让学生填充小诗后半段,交流汇报。)
2、(出示完整的小诗,全班齐读)
掌声,骤然间响起,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里,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是掌声,给了小英鼓励,是掌声,给了小英赞赏,掌声里,小英微笑着面对生活!
3、这鼓励的、赞赏的掌声,其实都是爱的掌声。(画爱心)然后老师引读小英来信。
最后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三次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达到熟读成诵,实现整体升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填充的小诗,不仅有诗味,更是对全文内容的简洁梳理。最后通过教师引读,以读代讲,学生深情依依,巧悟文旨,恰到好处。】
七、说板书自卑掌忧郁
↓声↓
自信活泼
板书用了简洁明了的八个字,涵盖了文章的内涵,2个箭头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小英的情感变化,中间一颗 ……此处隐藏5522个字……>(五)课后演练,张扬个性
“今天我当家”
要求:由学生在周六一天当家长,安排家中事务
目的: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为下一课如何培养自立能力打下铺垫。
七、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板书如下: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立人生少年始
人生需自立
(1)自立的含义P34
(2)自立的具体表现P35
(1)自立的重要性P36
(2)自立的必要性P38
学习方面
生活方面
处理社会问题方面
八、教学效果预估
预计本课教学效果良好。本课以创设情境作为引线,穿插多个活动。通过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自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得以情感升华,为今后的自立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说课稿 篇7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次说课我将分为6个步骤,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七节,是圆周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点,很有代表性:
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
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宇宙飞船失重问题
离心运动——是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
2、 学会分析圆周运动的方法,并应用到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中。
3、 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事例的分析,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常常误以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明确告诉学生受力分析只分析性质力。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
图示法 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节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的展现给学生。
问题发现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探索、积极参与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火车转弯,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火车在转弯时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入本节课所研究的火车转弯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一、 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的研究
探讨课本的第一个问题:火车的转弯问题,鉴于学生对于火车轨道及火车轮子结构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对火车轨道的结构及火车轮子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过后,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的,通过探究不难发现,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向心力于外轨对火车轮缘的侧向挤压力,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有何弊端,并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去改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
可将火车外轨与内轨呈现一定的高度差,并且当火车所受重力及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为向心力时,可以有效避免火车内外轨道受到挤压,并进一步联系实际,在实际轨道一旦建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火车通过轨道速度应该满足的条件,让学生充分领略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的研究
在这一部分中,我首先设置了三个问题。
1、 汽车在水平的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路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2、 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接下来使问题进一步深化
3、 汽车以速度v通过拱形桥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分析汽车以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凹形桥所受压力的情况。为进一步扩展学生视野,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的桥梁大多数建成拱形,而凹形桥却很少,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接下来是拓展训练部分,在拓展训练部分,我设置了两个事例,第一个火车以速度v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的分析,第二个,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位压力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两个事例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并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可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讨论,假如将整个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以多大的速率通过地面时,可对地面的压力为零,通过这一部分的思考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并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是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将安排在板书上进行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常见模型的受力分析及其向心力的,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尊重的评委各位老师,在我的整个教学中重在引导:
通过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