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某号选手李小慧,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9课《水乡行》,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流程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教学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法学法,四、教学程序,五、板书设计,六、教学效果预测。
一、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水乡行》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人在画中游。展现的是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而《水乡行》是沙白1961年写的一首小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展示了江南水乡极富韵味的风情。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把“水乡”景之美、境之幽,人之勤、情之美写得有味、有趣,意境非常优美。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并能发表各自的见解。本课所描绘的美景,学生并不很熟悉,有些离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很重要的。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新理念的把握与理解,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3、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读带讲,想象、对比的方式,感悟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陶醉其中。
2、通过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的巧妙融合,品味本诗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根据教材特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难点分析:
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
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三、教法学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以读带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同桌互读评议和指名读,老师范读和配乐朗诵等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教学伊始,我借助乐曲、色彩鲜明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走进水乡,奠定情感基础。研读时,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正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和鼓励。
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体悟文本。
因此,我设计了这五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一、激趣导入 ,感受水乡之美。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三、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四、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五、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
四、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感受水乡之美。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视频。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作介绍: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
(二)学生谈看后感受,激起读文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水乡,感受水乡之美,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三)引入课题: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头脑的表象,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一)自由读文:要求认真读这首小诗,朗读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
学生练读时需注意的字:橹、帘、榴、缆。
课件出示诗歌。
(二)指名读,纠正并评论。
(三)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
(四)教师配乐范读:课件点击音乐。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感知诗歌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师生交流。
1、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
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2、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三环节: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一)教学时围绕“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2、喜欢哪幅画面,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生练读,互相说,师在同学中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此处隐藏7639个字……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约2分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所处位置及内容分析
《倾斜的伞》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教材以“爱”为主题,共安排了3篇文章,这是第1篇。《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质兼美,文章主要写了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之间互相撑伞的场景。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同打一把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通过精彩的文字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人间亲情的温馨。
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雨中,爷爷为我撑伞”和“我长大候在雨中,我为爷爷撑伞”两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的同时,我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的传递中也流露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2、教学课时划分:本课共2课时(今天所授第2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墨、挽、胳、膊、擦”五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 结合生活体验,描述生活中充满温情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4、教学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除了知识、技能与方法外,还应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体会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5、教学难点:通过学生感悟,从字里行间理解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说教法学法设计
1、设计理念
(1)、让学生读中感悟到人间真情,体会到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爱。
(2)、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3)本课采用交互式、自我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刚上1个月的三年级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等其实还是二年级水平。加上抽签借班教学,新区回小又是大班额教学,和自己平时教学班级不同,面对上述学情,要努力作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针对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3、教法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版块。
第一版块:回忆雨景,导入新课
由于是第二课时,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提出“同学们喜欢下雨天吗?在雨中,你们有没有和别人共同打过一把伞?发生过什么事情吗?”等提问,把学生拉回课文所叙述的情景中。这样设计意图:选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到课文当中去。]同时师生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
第二版块:细读研磨,精读感悟
读中感悟外公对丹丹的疼爱。教学中,我采取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外公对丹丹无私的爱。以上这部分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通过伞下外公对丹丹的关爱情景的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亲情。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空对空的说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有好处。
读中感悟丹丹对外公爱的回报。这个环节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找出不同点:1、外公老了,丹丹长大了。2、丹丹小时候外公把伞歪向丹丹,丹丹长大了,把伞歪向外公。通过对比,让学生从当年外公把关爱更多地给予丹丹,后来丹丹把关爱更多地给予外公的画面中,体会外公的爱幼之爱和丹丹的爱老之爱都是一种亲情之爱,体会到这种亲情的至纯至真。
在学法引导上,我特别注意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课文中几处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学上下功夫,特别是“仍然----仍然-----仍然-----”这个句子,其实是排比句,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意思,还要用3个“仍然”造句。考虑到刚上三年级难度过大,教师设计了2个同样句型的填空说话训练,及完成学生对这一难点内容的掌握,又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中,我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怎样读出情,读出意,怎样读出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上,做重点指导。让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故事情感的迁移,而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去。这是本课学法的指导的重点所在。
第三版块:激情延伸,再现关爱
在学生对比“两张不同的照片”之后,教师提出理解“倾斜的伞”课题的含义。安排在文章最后是我的大胆创意,文章的结尾让学生读中思考:“我”永远珍惜爱护的仅仅是那把伞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雨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
第四版块:真情回报,学会感恩
读后拓展。课文学完,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去感受到父母亲人的爱,只有感受到爱才会懂得回报爱。因此,我先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件感人小事,再填写爱心卡,表达自己对长辈的感激之情。
最后用歌声抒发心中的爱,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慢慢扎根。教师用歌曲《感恩的心》和人间感恩的图片,让学生迁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进一步升华主题,从而结束全课教学。
三、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有一定特色。
1、课题:倾斜的伞中的“伞”由字变成图——一把墨绿色的小伞,倾斜地贴在黑板上。使文章的线索一目了然,更突出了倾斜的含义。
2、用“外公”和“丹丹”以及双向箭头使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双向箭头上的爱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爱”。
3、一个大大的红心上贴满孩子们的五颜六色的爱心卡,这不仅是孩子们爱的感激,更是他们爱的宣言,相信他们一定会把爱心留在心间,把爱心播撒到每个人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