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5 08:00:0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习: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习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 ……此处隐藏35629个字……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

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

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

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然后用“我听到__________,我知道_____________”的句式告诉大家,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听录音朗读第1、2自然段,学生交流。

小结:——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告诉我们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3、如果我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请大家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那么,请你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到底好在哪里?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预设:

①“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大地”,能行吗?能否改成“渐渐回暖”?

不能改。“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手法,“沉睡”“苏醒”这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如: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归来”可否改成“飞来了”?

不能。“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而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③“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簌簌地落下来”能否改成“掉到地上”?

不行。“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簌簌地落下来”,仿佛色彩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

4、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这2段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

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讲义,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学生默读)

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学生交流)

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其实大家也发现了: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课后,大家通过实地观察,或是上网查阅,或是阅读老师给你查找的相关文章,干脆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吧。

五、尝试写作,掌握文本写法

对照板书,简单小结,并进行写作训练。

1、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近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学生思考、交流、纠正)【选做】

2、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心中的“美”展现出来,好吗?【必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