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4 11:56:06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5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在初二上学期学生主要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其中有一节课是《数据的计算与排序》在上周四二年二班的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周五是二年一班的课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二年一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考过了第一次阶段测试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名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学会了数据的计算与排序而且都能够触类旁通的完成其他函数的计算。

案例描述二:因为在二年一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一年一班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微软拼音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几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但是当我去下面巡视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反思分析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个组织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个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恰当与否是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任务。

1、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为任务。

任务必须吸引学生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任务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反应平平教师常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若认真分析与反思往往是任务本身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一般都能吸引学生。

2、任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拓展性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主题活动、自主学习、反馈评价。

1、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联想发展能力。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主题活动即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师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获得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在获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好的主题活动需要通过好的学习方式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加深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得出小组的学习心得与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四平八稳的精神。

4、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理念

乡镇小学的学生和计算机接触的时间不长,在很多的使用、操作和技巧的地方有生疏和欠缺。同时,使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鉴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本节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2、讲练学相互结合。

就内容而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己学习为主,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传统的的学习方式。

引入多种学习的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地学习,通过自己学习获取信息,熟练地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

5、正确树立学生的审美观

二、学 ……此处隐藏18891个字……作热情,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统筹安排和策划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像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在本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环节我准备先播放一首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为埔垫勾起同学们对母亲的情怀,再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母亲节,通过提议为母亲亲手制作一份礼物(贺卡)来表达对母亲感恩的心,第二个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几张精美母亲节的贺卡,在展示过程中,让同学们总结出贺卡中的基本元素。第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组,分配任务完成贺卡,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互帮互助,实现“兵教兵,兵学兵,兵带兵”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巡视辅导,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问老师。第四个环节小组展示,由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对自已设计的母亲节贺卡对全班同学介绍,其它小组对他的作品进行点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同学们的作品点评,评选出最有创意作品,最美观作品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已的作品,并拷贝回家,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已的母亲。

[设计方案]

一、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引入新知(3分钟)

播放一首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并提问母亲节是什么时间?母亲整日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操劳,我们应该学会感激学会回报母爱,感激妈妈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一切。母亲节快到了,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好呢?

展示四张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师展示作品并有感情地朗读贺卡中的文字)。贺卡的底色色彩鲜艳,而且图文并茂,有效地表明了作者的心愿,这将是妈妈在节日里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同学们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怎么制作贺卡的,是不是?教师指出构成贺卡的几个基的元素,下面就以送给妈妈的贺卡为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在Word中制作即漂亮又经济实惠的电子贺卡。

二、小组合作、自主闯关,探究新知(25分钟)

1、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分配任务(2分钟)

(1)将学生以每四个人分为一小组。并分配制作贺卡任务。

(2)确定主题——母亲节贺卡。

(3)向学生机分发图片素材和一篇含有文字信息。

(4)贺卡尺寸要求:纸型为自定义,宽度设置为18厘米,高度设置为10厘米,方向为横向,页边距设置上、下、左、右均为1.5厘米。)

2、学生独学、小组合作,结对帮扶,教师巡视辅导(15分钟)

(1)插入图片

(2)调整图片与周围文字的环绕方式

(3)插入并修改艺术字

(4)插入并修饰文本框,美化我们的版面

3、小组展示(8分钟)

各小组推出自已小组最佳作品,并由作者作介绍。谈自已在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

三、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价升华(10分钟)

1、学生互评:各小组对其它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并打分。

2、教师点评:贺卡不仅要图文并茂,而且布局要合理,图片与文字的色彩协调一致,才能够充分表达我们的主题。接下来,同学们适当调整图片、艺术字与文本框的位置,并加以修饰。小组推选优秀作品。评选出最有创意作品,最美观作品。

3、知识发散:

实际上,不仅贺卡需要图文并茂,我们平时为班里编写的海报、写给朋友的信也可以图文并茂,这样会更有吸引力。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也能“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四、知识盘点(2分钟)

回顾一下本节课生成了些什么?总结规律,同学们今天掌握的这些操作能使我们制作的贺卡图文并茂,课下同学们再将今天我们制用的贺卡美化送给母亲。

最后请同学们将老师对你们母亲节日的问候带给你们的母亲。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基准键,知道基准键是指哪些键,在什么位置,是怎样排列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基准键表象。

2、过程与方法:正确掌握基准键的操作方法,基准键的手指分工、打字姿势,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键盘的能力、探索自学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在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学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浓厚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设想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以前老教材一般在学会开关计算机后就先学习键盘的操作,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止,以及实践操作时间较少,在学习键盘操作后就会使学生减少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觉得枯燥乏味,而新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鼠标操作的方法,并学习了用鼠标画图后,安排学生进行键盘操作,这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及以后的指法练习和文章排版等课程的学习。根据教学重难点,建议分二节课来教学。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键盘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键盘的操作。这一堂课学习任务是学习基准键的操作,包括基准键的手指分工击键方法,培养正确的打字姿势,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初步形成键盘操作能力。键盘操作中,小拇指又细又短,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应该加强练习。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按键的方法;

2、组合键的正确使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练法

六、教具准备

键盘分区表、键盘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组键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键盘有多种式样。

2.说说我们的键盘是怎么样的?可以数一数有多少键?这些键上有什么标记?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3.现在市场上的键盘种类很多。我们使用的键盘有104个键,是标准键盘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键盘(板书:认识键盘)

欣赏键盘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键盘,然后说说自己认识的键盘。汇报认识情况,知道自己使用的键盘是标准键盘。激发学习兴趣,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键盘

二、教授新课:

1、出示键盘分区图,分别说明各个分区的名称:功能键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键区、小键盘区。

2、要求学生观察主键盘区有哪些键?(板书: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特殊控制键)

3、认识字母键。请学生按二十闪个英文字母的顺序一一指出各个键的位置

提问:为什么不按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

小结:键盘上的字母键的分布跟英文打字机上的安母键类似,是为限制使用者的输入速度这样安排的。所以对我们记忆这些字母键的位置有些困难。按键盘的位置识记字母键,并认识字母的大小写。

4、数字键:请学生一一指出0—9十个数字,比较0和O有什么不同。

5、认识符号键:包括数学符号和标点符号。观察有些字符键上有两个符号,这样的键叫双字符键。

6、通过演示,介绍常用的控制键:空格键、回车键、退格键、大小写字母锁定键、shift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7、对照自己的键盘,认识键盘的各个分区,并知道分区的名称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