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教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教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塑料盒、A4纸、放大镜、烧杯、镊子、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受到水、大气、气温或者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是什么?
生:岩石风化
师: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土壤中有什么,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用简单的几幅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从岩石的分化自然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平常对土壤的了解,你们认为土壤中有什么
生:猜测(水,树叶等等)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注:实验时边观察边完成实验记录表格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新鲜的土壤,期待学生能够借助手捏、放大镜和镊子等工具,发现土壤中是有水分、动植物的。)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土壤需要特殊处理,教师先将土壤里的水分去除,学生实验时尽量将土壤弄碎,最好是能看到大小不同的颗粒。学生借助肉眼观看,放大镜看,用手触摸等方法,让学生明显高手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土壤颗粒的轻重不一样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土壤的量非常重要,大概装到容器的1/3处最好,观察的重点是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现象。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的轻重不同;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用学过的只是解释:岩石分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内容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观察新鲜土壤;(2)、观察干燥土壤;(3)、沉积实验。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较多,如何确定重点呢?在上课之前,我分别做过三个实验,计算过每个实验的大概时间,1和2两个实验,学生能够很快看到观察结果,水分、动植物残体甚至是大小不同颗粒也容易发现。但是第三个沉积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能顺利搅拌玻璃棒,但是真的要清清楚楚的看到土壤分层却比较麻烦,因为静置一节课根本不够。所以在这个实验的选择上我放弃了让学生们亲自观察实验结论,而是教师课前几天做好实验,上课时让学生们观察老师的分层现象。
2.通过认真研读教参,将“寻找土壤成分”的活动,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操作层面上讲,主要是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成分。通过综合分析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能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不足之处
1. 实验表格设计有待改进,这三个实验室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过程,但是在表格设计中,把干燥和新鲜土壤的表格设计成了两个对比实验的表格,增加了学生们书写的压力,也没有达到教材本身的意图。
2.在“土壤和生命”这部分内容上,我只是粗略的'带领同学们阅读了课本的图片和资料,而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更好的是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来了解“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这一部分还是有待加强的。
3.由于时间的限制,腐殖质这部分内容没有设置实验。
三、改进措施
首先,对于时间掌控上还是需要不断加强,整节课出现了跑课现象,担心时间来不及,这个归根结底还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缺少时间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自己的一些环节记下时间。
其次,实验表格的设计也需要多参照一些优秀教师的学习记录单,以避免设计不当增加学生的压力。
最后,科学课主要是学生的实验探究为主,教师只是做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相信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就会使本节课更加优秀。如果有必要,还是需要把腐殖质这个实验还给同学们,让他们亲自感受腐殖质的存在。
五年级教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
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放大镜、标有1、2的烧杯、装水的烧杯、牙签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会碎裂,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土壤。
(1)实验一:把烧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纸上,观察一下,土壤中有什么,记录下来。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师板书
(2)实验二:从烧杯2中取一小块土壤放在白纸上,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他们的大小吗?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c.阅读地质学家对土壤颗粒的分类(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黏土)。
(3)实验三:
把烧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先完成前2个步骤。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4)老师做模拟实验,了解腐殖质和盐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交流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3.小结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过看图片,思考: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据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水黏土
空气沙
腐殖质小石子
生物作用岩石风化作用
【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整节课总体而言,在设计上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几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壤、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有书本插图引路,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通过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实验观察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采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学生对于观察时应该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点做的不够好,每次都是观察、讨论、才填写实验报告单,以至于每个实验环节所用的时间有点长。在沉积实验时,由于上课时间比较短,沉积的效果不太好,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原来考虑过让学生观察上节课学生所做的沉积后的现象,但又考虑到学生会觉得没有观察自己搅拌过的而遗憾,上课沉积实验后交流比较仓促。
以上是上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