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2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读下面两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别有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3有效的教学才能使教学提质,何为教学中的有效呢?第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二,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是师生双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1、常规的学期教学计划要有始有终,同时要实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学期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
2、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每一课时都必须有对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课时、课的类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教学的辅助教具、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后的作业、课后教学反思等这几个方面。
二、“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把握好“三个步骤”和“三个环节”的教学,实现“三步、三环”的“双赢”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效。
1、“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 ……此处隐藏1360个字……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知识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3、多引导、促探究
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分布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3.1等温线的分布:①等温线分布规律:等温线的温度数值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不论陆地还是海洋,如果表面状况较均一,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线。③北半球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等温线密集,但是其数值仍然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2等温线的凸向:①一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②由于受洋流的影响,海洋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3.3等温线分布影响因素简析。①许多沿岸地区等温线近于与海岸平行。②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如果等温线闭合,则说明受山脉或谷地的影响。
4、多设疑、缓坡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坡度要缓,要在渐进中不断加深。例如在学习了高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后,让学生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②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思维,也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5、多归纳、显规律
地理知识总体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的线索和规律,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等。通过这种规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盐度分布规律,当然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6、多训练、辅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关注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讲练结合,并要处理好练习的强度和适度的关系,并应该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和体验思维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自己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__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