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8 11:15:2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下面是小编准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篇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

1【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感受课题,了解习俗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3、说说你对重阳节的感受,引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4、理解课题

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指导写“忆”)理解题目,并提出问题:王维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兄弟?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三)品读感悟,体会诗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 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根据一个“独”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可能会说,他一个人却孤零零的,多可怜呀。别的人都有朋友,而他却独自一人。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师小结:是呀,王维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到了过节的时候会更加的思念,以致于他写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2)从“倍”字中体会到诗人更加思念亲人的情感!【板书:倍思亲人】它不仅体现了王维思念亲人,也是在说思念家乡呀!【板书:家乡】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迎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板书:箭头】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说出王维此时的想法,并展开想象:在此时此刻他的兄弟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汇报:我仿佛看到王维的兄弟在插茱萸,可是却少了王维一人。他们好像在说:王维,你在他乡还好吗?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 “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 ……此处隐藏2186个字……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