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22-10-30 15:48:32
社会教学计划

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构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用心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忙,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理解,用心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人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资料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构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资料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明白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本册的教育资料,让学生树立主角意识、职责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决定潜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忙儿童构成初步的是非决定潜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资料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忙学生建立此刻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个性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透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透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明白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忙。

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群众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构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透过学校和班级等群众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好处,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潜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必须的家庭职责感。

10.明白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习(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此刻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社会教学计划2

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教学目标:

1. 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同学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局部,激发同学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识别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同学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同学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时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同学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和交通的不时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同学热爱家 ……此处隐藏12921个字……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满腹的话儿说不出”。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社会教学计划15

班级情况分析

五(7)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8人,同学学习认真,基础掌握比较扎实,同学间能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上课气氛较活跃,布置的预习作业完成率较高。还有十多位同学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情况比较严重,以致学习效果差,作业马虎,回答问题举手发言人不多,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够突出。

教材分析

五、六年级年龄段( 12~ 13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十分迅速的。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本册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我们”的意识的形成,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祖国、民族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材也注意到该年龄段的少儿在自我分化中的具体特点,如他们所意识到的客体我往往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特别是同伴们的评价同样也开始从自己的各种行为表现中认识“我”,注意到了他们在自我形象等方面的敏感性,注意到了他们的自我期待往往投射于所崇拜的偶像等特点,同样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的儿童普遍较缺乏自信心的文化心理特点,教材的设计努力从这些特点出发。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教学目标

1、引导儿童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形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生活态度。

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标签:九年级政治教学计划,初一政治教学计划,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能够 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让他们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5、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教学措施:

1、以往品德课与社会课分别授课的情况下,由于实施这方面教育的场景被窄化,品德课往往是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的,容易陷于枯燥的道德说理,新的课程为爱祖国的教育开拓了比较广阔、多面的场景,在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多种场景下,爱祖国就可以不再是单纯的道德的教育,而可能是发生在多种教育因素影响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产生单因素影响所不可能有的作用。

2、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与实际多结合避免空洞的说教。

4、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