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09 09:58:32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

《鲁班和橹板》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鲁班根据鸭子的脚发明橹板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发明的整个过程,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

一、先画脚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感受了老艄公撑船吃力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一起体会鲁班的困惑。学习第三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图,并结合生活记忆,想想鸭子的脚蹼的特点,通过交流,我在黑板上画下了鸭子的脚蹼。随着脚蹼的成型,孩子们的嘴里发出了“呀”的声音,显然觉得很有趣。画好了脚蹼,我带领着孩子们学着鸭子的样子一起用脚蹼进行划水,感受鸭子游水的轻快。

二、在脚蹼外围画上橹板的样子,清晰记住橹板的成形过程

学习第四自然段,先让孩子们读课文,了解橹板的整个形成过程。还是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记住橹板的样子,并记住它的成形过程。重点出示句子: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先读,再一边读一边在起先的鸭子脚的外围慢慢画橹板的样子。随着橹板样子的出现,孩子们的眼睛发亮,他们说:好像啊!我问:像什么?他们齐声说:像鸭子的脚。接着,我们又反复朗读着出示的那句话,记着橹板的样子。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这篇课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意境,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一般都不太感兴趣。但这样的文章最能培养学生静思默想的好习惯,我们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

鲁班如何发明了橹板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然后让学生做动作,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美好品质。接着我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可以边读边看图,借助插图读懂课文;可以读读课文,再动手画画鲁班发明的橹板,也可以用橡皮泥捏一捏;可以同桌互当讲解员,以讲解介绍的方式来读课文……充分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边读边动手,这样学生在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里,带着好奇心自主探究,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

1、鲁班是一名能工巧匠,收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他的故事。

2、鲁班受鸭掌的启示发明了橹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动物的启示而制造出来的吗?可以去查查资料,问问爸爸妈妈。适当渗透少许仿生学的知识,打通课内外、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2

《鲁班和橹板》一课主要写的是鲁班怎样从鸭子的脚蹼受到启发而发明橹板的。

用了三课时的时间终于把这篇课文讲完了,总的上下来感觉就是不轻松,可能这篇课文的内容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那么熟悉,和孩子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他们对课文中的多处地方都不了解,以致有些地方上下来都是我在说,他们在听,孩子和老师互动的地方很少,孩子们也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之后我又对这篇课文不如意的地方进行了一些补充、调整,当孩子们再次和我面对面交流时,我觉得好了很多。首先,从故事出发,想想为什么鲁班要发明橹板?学生很快便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里面找到了答案,说摇船的人很吃力,抓住“满头大汗”这一词来体会摇船人的辛苦。接着,我又问,“那鲁班是怎么发明橹板的呢?”显然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但是有了前面的鼓励与评价,引起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我的引导下,能找到课文中的关键处。并且在理解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一些重点词句,“盯”、“轻快”“出神”和“眼睛一亮”等词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画画,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班做橹板的过程,边读边画,边读边做,适时的进行分析,这样学生看的仔细,听得明白。由抽象为形象,学生很快便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效果也为此好了很多。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3

课文《鲁班和橹板》讲的是鲁班发现了鸭子的脚蹼与橹板的相似点,从而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摇船工具——橹板。鸭子游水是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在鲁班眼里竟能成为发明的源泉呢?我想,正是因为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敢地尝试,才能有所创造。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要有所发现,必须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动手尝试”这个道理呢?我在课堂上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优秀品质。一方面,我抓住了“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另一方面,我让学生画一画鸭子的“脚蹼”及根据第四自然段画一画“橹板”的样子,使学生通过画画比较“脚蹼”和“橹板”的相似点,明白只有自己敢于动手试一试,才能够真正有所发现、发明。有的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观察到“鸭脚”的样

子,所以不知该怎样画了。于是我在黑板上边教学生画边讲解:“鸭子脚趾不是分开的,中间有薄膜连着,叫‘蹼’。这种形状的脚非常适合用来在水里拨水,所以鸭子游水会那么轻快。”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脚蹼”图和“橹板”图,能直观地感受到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后来,我又补充了《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材料,同样让学生用“读读想想,画画比比”的方法来阅读,进一步地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4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此处隐藏4906个字……

二、关键词语品读

在这之前,老艄公并没有这么轻松的,他用什么摇船呢?摇得结果与现在比一比,怎么样呢?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读读。学生又进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抓住“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这两个词语来体会老艄公的累。鲁班的爱动脑的习惯我是从两个词语来体会的,“盯着”“出神”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表演与举例,告诉学生只有动脑筋思考才会学好知识,才会有新创造。从“出神”再引出“眼睛一亮”,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东西让鲁班有了新的想法,有了新的发明的,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是鸭子帮了鲁班的忙。

三、通过表演、化难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拨与划的区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我接着提出鲁班设计的“橹板”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学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读、说(先……然后……再……)做等手段认识“橹板”的样子、体验鲁班制作的过程。(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橹板”。力力求通过动手让学生记忆“橹板”的形状,体会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去动手制作、创作的兴趣。我再提出鲁班为什么要把“橹板”做成这个样子。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里我重点抓着“拨”体会鲁班将“橹板”制作矶成鸭爪样子的原因。

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每一课时都应有写字教学,因此我在教学生字时尽量注意做到加强板书示范,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加强基本笔画教学,指导运笔。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字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今后还须多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2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叙事具体明白,我从“你能说一说橹板和橹板之间的关系吗”导入新课,然后抓住两个主要问题“橹板为什么要发明橹板?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我利用以下几点,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很快理解了课文。

一、图文结合,突破重点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鲁班受鸭子拨水滑行的启示,终于造出了摇船的新工具,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可是,我们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鸭子,也不知道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的。于是,我找来鸭子的图片,并且放大它的脚蹼,让学生观察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脚蹼的作用。然后我又出示鸭子在河里轻快地游泳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鸭子是怎样游泳的?它游得怎么样?此时,把鸭子轻快游泳与老艄公吃力地摇船相比较,让学生产生与鲁班类似的想法:要是能让老艄公摇船也像鸭子一样轻快就好了。站在鲁班的角度体会他的心路历程,更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通过简笔画画出橹板的大体形状,又把橹板和鸭子的腿进行了逐一的对照,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鲁班是根据鸭子的什么发明了橹板,体会鲁班的聪明、能干。

二、前后对比,深入体会

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抓住“十分吃力”、“累得满头大汗”、“一摇……嗬……”、“不光……也……”,进行对比,体会这种新工具给艄公带来的好处,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

三、讲讲故事,拓展积累

在课文学完后,通过结合上学期《人有两个宝》的学习,以及视频《鲁班发明锯子》理解鲁班的爱思考、爱创造。我又让学生讲讲你还知道关于鲁班或其他人的发明小故事,进一步地体会鲁班等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3

现代教学媒体不但能展示图像,将学生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而且可以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大大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

《鲁班和橹板》课文很长,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还是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读通课文,如果说正确连贯地读课文可以通过反复读生字读句子来达到目的的话,那么让学生依靠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一些生词就显得困难多了。学生对于“竹篙、脚蹼、橹板、老艄公”等词很是陌生。仅仅依靠教材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因为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了,这些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抽象又遥远。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能亲眼看一看这些图片,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学生亲眼看到那又粗又长的竹篙时,对课文中的句子“等把船撑到对岸,老艄公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也就不足为奇了;“脚蹼”是什么呢?给鸭子的脚来个特写,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就全明白了;这幅画上,一位老爷爷正摇着一只小船,他就是“老艄公”,那摇船的工具自然就是“橹板”了。尤其是当学生读到“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这一句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通过动画把这一过程演示给学生看一下,不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4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你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课下的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本课的生字学习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孩子,大胆放手,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自学生字。在小组学习中,孩子们交流了四个生字的读音,互相提醒“等、往”是后鼻音,不要发错音;有的孩子用对比记忆法,找到“往”和“住”的区别,学会了“往”;还有的孩子通过细心观察,提醒小伙伴写“忽”时,“心”的部分要铺开,三个点的高低分布要注意;有的孩子通过找反义词的方式,知道了“前”的反义词是“后”。这个环节,如果单纯是完全靠老师来讲,一方面老师会感到特别疲惫,另一方面学生会感觉到很没意思。一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想把他们知道的东西都展示出来,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小组交流之后,他们就更有信心表现了。所以在,在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这个环节,课堂学习时非常有效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