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父亲的菜园》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讲“我”家因新修的公路失去菜园,父亲却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一个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教学中,我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先充分地读了课文,自读自悟;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讨论了一下,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基本上能从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更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
在讨论的时候,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在这一点上,虽然能体会出父亲的美德,但是在结合实际的时候,学生却不能拓展开来,尤其是不能把这中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拓展开来,大家的思维只是限制在了这一篇课文中,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同学都生活在江南水乡鱼米之乡,无法想象那荒凉的山地开发的艰苦!所以,在课堂中我要学生们把父亲遇到的恶劣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同生活中的困难联系起来,比如对于我们平凡的生活来说,困难、挫折、逆境等等,就是父亲经营菜园时遇到的困难,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父亲的什么精神可以激励你呢?这样一来,学生若有所思,然后就有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也就谈得比较好了。
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读文章是为了明理,更是为了导行。如果学生读了一篇文章,能心有所动,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学到的道理运用起来,那就是真正读懂了书,读了有用的书,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了。希望父亲的精神能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能助一臂之力。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2《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
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决定开一块新菜地。课文重点叙述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的过程 ,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让学生画一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语句,来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篇为略读课文,应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我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出概括此类写事文章主要内容时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比用“段意串连法”要简洁、准确得多。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教学重点得到了突破,巩固了四年级“概况主要内容”这一重难点。
在教学“品读句子,感受品质”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来说说“父亲是一
个怎样的人?”学生各抒已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了多角度的个性解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必然有自己的初步感受,而这种感受也是最真且最贴近文本的,在这一真实感受的驱使下,学生才更有深入分析、理解文本的兴趣和动力。于是,“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他身上的哪种优秀品质的?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运用我们学过的品读语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品读作者写得最好的一件事,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生活——有些农民失去菜地没新鲜蔬菜吃了,
他们就不会重新开垦菜地,而是去市场买就算了,而父亲却用自己的汗水获得了
长期的新鲜蔬菜,我想他一定会很幸福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联系上文——正是我们的四处拾粪,连尿憋急了也要回到菜地里撒,才使地由死黄土变得黑亮,肥沃起来,可见,“精心伺候”用得多么准确;展开想象——两个人四处拾粪,放牛时尿憋急了,也赶紧跑到菜地去撒,在精心伺候下,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了,蚯蚓在地里翻滚,还有许多新鲜的蔬菜,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最后再置身其中的读出感情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而文中的父亲形象也在这一言一语中渐渐丰满起来。
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如当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方面方法还不够多,指导不到位。还有就是没有捕捉住学生精彩发言进而展开有效生成。虽然我的预设实现了,实现教学的第一步,但没有抓住学生这个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而这才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学的制高点。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与鼓励不够,未能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当中,这将成为以后我的努力方向。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3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教师发展中心和王xx名师工作室给我这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我指教的《父亲的菜园》谈谈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近年,我们重视“学本课堂”,重视学生的学情,这一次的磨课也让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更重视孩子的学情。刚开始,为了在课堂上突显活动和作业,我设计了“概括小标题”、“利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写批注”、“拓展练笔”、“课外阅读补充”等活动。活动是多了,但是学生消化不了。于是,在考虑学生吃得饱,吃得好的情况下,我舍弃了一些活动,把“概括小标题”、“写批注”做细,让学生能真正有所收获!我想说,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适合学生的课堂。
其次,一个大活动串起了一堂课。我从课前观看“微电影”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一言一行,为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通过完成“影片简介”这个任务来落实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小标题的出现,即有利于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也聚焦了电影的三个画面。然后,以演员的身份去解读父亲的所作所为,去读好 ……此处隐藏7891个字……、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让学生观看蔬菜图片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本课标题提出问题,教师总结生成三个问题。
课前先让学生借助字词典把课文内容读准确、读通顺,课上检验预习情况。
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父亲的菜园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把着力点放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课文题目《父亲的菜园》,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
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盲点。没有捕捉住学生精彩发言进而展开有效生成。虽然我的预设实现了,实现教学的第一步,但没有抓住学生这个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而这才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学的制高点。 这将成为以后我的努力方向。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4刚刚讲了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父亲的菜园》,感触颇深,下面是《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教学反思《《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可是在真正讲课的过程中,却发现了诸多问题:
一、课堂容量过于多。因为内容量大,导致某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读的时间也无法充分的保证。课文比较长,对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生交流时,还不能完全放开,指导较多;教学时间长,略读课文居然用了两课时。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在今后的略读课文教学中要做到有针对性,简洁明快。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
《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15《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本设计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父亲的菜园》,在教学的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作者所以将这块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而不是“我们的”“我家的”,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教完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课堂容量需适宜。
这节课的设计我还是考虑到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课的容量反复修改了几遍。课上完后,自己还是感觉因为内容量大,导致某些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致,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读的时间也无法充分的保证。对于篇目比较长的文章,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比较麻利的处理完,我觉得还是有些困难。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宁缺毋滥,简洁明快。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
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我很不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问题设计比较拘谨,低估了学生能力。
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在文章的2——7自然段,目的让学生通过品读父亲开菜园时的做法以及和儿子的对话来体悟品质明白道理。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本想让学生通过默读圈划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作批注谈体会来完成。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对问题进行了细化,分为“找出父亲开菜园时的具体做法”和“画出父亲的话语”两个问题,再领着学生一一体会感悟。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我课后反思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过于牵制学生,没敢大幅度放手,充当了学生的拐杖。新的教学模式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引路人”而非“领路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二、学生的准备不足,语言有待规范
由于本节我以讲读课文为主 ,但是第一课时的解决生字新词、熟读课文做的不到位,只是用早自习时间领读了几遍课文,导致学生独立朗读不够流畅。另外,从本学期开学到现在,对于阅读课发言的规范用语没有加强训练,所以学生的发言内容虽言之有物,可还是有些虎头蛇尾,有待在以后的阅读课上进一步加强指导形成习惯。
总之,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或许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吧,有了问题才有答案,有了思考才有收获,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不再同一问题上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