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也日益发展,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加快了学生与语文知识的相融相通,电子白板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它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作用,我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电子白板,突破教学重点。
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就巧妙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进行教学的:我把重点段落作为资源事先储存在白板中,当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我先出示了课文描写的那种绿意荡漾的画面,在学生有了直观感受的同时,又出示了课文中相关文字,“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根据学生回答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全”,抓住两个“全”理解句子,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如果在普通媒体课上,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就要把想突出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都事先编好颜色做成无数张幻灯片和各种链接才能完成,并且教师还要受电脑鼠标的制约,一次次点,不敢离电脑太远,很是麻烦。但这节课用“交互白板”就不同了。我们只要把重点段落作为资源事先储存在白板中,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拖出来,随着学生对任意一个或几个重点词的理解用各种颜色在白板上勾画出来,而且这一过程可以保存下来,如果学生之间理解上有异议,可以回放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互动的教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电子白板,能增加课堂的容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电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还能很快地出示相关资料,节约时间。如: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对晋西北这一大环境是怎样的,学生了解不多。随后,我利用电子白板,在网上找到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理解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时,我出示了晋西北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这一恶劣险峻的环境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心中就自然的萌发了对老人的倾佩之情。另外,教师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整合功能,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效果很好,这样课堂的高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由于自己对电子白板的功能了解不够,运用不熟练,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熟练掌握并驾驭它,努力寻求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内容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略读课文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理解上的“感知大意”和“抓住重点精读”,所以比精读课文更有利培养学生的“略读”与“浏览”能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这为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独立地感知课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能快速抓准略读课文的“精读点”后,把“阅读提示语”转化为学生预习的要求,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就尽可能地把注意力导向精读内容。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三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交流,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知道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文中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能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和艰难的岁月里干出这样大的一番事业,认识到这的确是个奇迹,从而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找准了教学要点,才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 ……此处隐藏8321个字……p>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创造奇蹟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蹟……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蹟?”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在李教师《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培训后,我一向在自我的教学中探索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落实。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说,本单元的主题是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四篇课文从不一样的角度阐述道理,今日我要学习的是最终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从环境的比较中然读者感受普通农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课前,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确立在:经过环境比较来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可是要如何落实目标,并且要让学生真正的从文字中感受到前后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个难题。首先,我们的学生没有体验过晋西北那种恶劣的天气,其次学生在没有体会的前提下更不会领悟到环境改善后的来之不易,又怎能体会到是“了不起的奇迹”。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首先在学习作者描述大环境恶劣时引用的一段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根据这句活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我的画描述出来。这个想象说话,只凭一个学生是表达不出来的,需要引导,全班合作。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作者引用的这句话的意思。从风很大入手,让学生想象,风大时会怎样。有一同学说:“黄沙漫天,狂风怒吼”对此我让其他学生纠正这句话应当是怎样的顺序,同学们说:“应当是狂风怒吼,黄沙漫天”,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说:“这样的天气下,你如果是那里的村民,你会怎样”,“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学生们接道。我又说:“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像前面那样顺口就说出来,在经过思考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学生说:“我会赶紧跑回家
,把家里的门窗都关好,找个地方躲起来”之后就有学生踊跃参与:“我会吓得直哆嗦”“我会大声喊我爸爸妈妈”……最终我让学生分小组,把自我想象的情景在小组里交流。在这个说话练习中不仅仅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恶劣环境的可怕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第二个说话练习是在学习经过老人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后课文对环境改善后的环境描述。此时我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个村的村民,再一次面临大风天气,你会怎样”这一次的说话联系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学生能够完整的语句表达出人物的心境、动作及语言。从中也能够看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有了深层的体会。
这节课,的落脚点还是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上,既然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比较写法,也在课堂上进行了比较的写话训练,就现学现用,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如果你是这个村的一个村民,请你用比较的写法描述出环境改善前后你的在应对恶劣天气时的所作所为。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