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那么应该读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要读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行。那要怎样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呢?这就是古诗教学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古诗所写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此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想说的话及当时的思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并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依依分别的情景。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一首古诗的大体背景:李白与孟浩然在这里谈古论今已经好长时间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谈得很投机,彼此作为好朋友真是难舍难分。可是孟浩然却必须有事要离开这里到扬州去,于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那么,两个人分别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说:应该用难舍难分的语气、用依依不舍的语气、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让他走而叹气的语气……学生们就能够把思维拓展出去了。
这样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语气了,于是再加上课件的范读和渲染,学生再跟着朗诵。就这样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古诗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了解古诗的意思 再体会感情再范领读的方式,让课堂达到了最高潮,也使学生能够忘我的表演朗读,从而引出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学生就畅所欲言,很有的说了。
总之,我们就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学,学生能够***的学习,才能够***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而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 ……此处隐藏6666个字……润着万物的生长。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不足之处:
上课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当学习“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呢”时,学生说雨下的很及时,没有给予肯定,有些欠缺。今后还需锻炼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关注了重点词的理解,并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诗。总之,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全方位的学习,多角度的锻炼,才能真正的驾驭课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我的日记(把拼音写成相应的汉字)
一年夏天 ,天气突变,下起 piáo 泼大雨 ,兰兰家住的小房子被
洪水 冲倒duàn了,小桥被冲 了,家里人也被水冲走了,兰兰
成了gū 儿,她伤心极了,一个人看着远去的船fān 发呆。
看到这个消息后,我的心里也很痛ch?,我希望能尽快解救那些受灾的人们。
摘星星 天上星,亮晶晶,读对了你就摘下了那颗星。
回 huán孤 guā
huí gū
亦 yì 妆 zuāng
yìn zhuāng
有趣的加法 照样子写字并组词。
辶+力 =(边) (旁边)
工 =( )( ) 末 =( )( )
氵+ 每 =( )( ) 扌+ ( )=( )( )
( )=( )( ) ( )=( )( )
积累台 我能默写《望天门山》。
————————————————————
———————————————————— ————————————————————————
——————————————————— ————————————————————————
金话筒 和同桌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又最准确。
读读: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说说: 大家一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想想: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用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
宽带网
你了解李白和苏轼吗?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把你了解的说给小朋
友们听。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可以试着抄写一首。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上完这节课后,心理感觉很轻松,为什么呢?我始终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诗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这一课是孩子们上学以来第一次学习古诗,在古诗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备课时,我选取了光盘中的小短片,使孩子从诗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诗中的情景。这一设计的应中对于孩子的确很有效果,不过在毕老师提点下我也觉得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提前至课的开始,让孩子从实际的情景走进诗中去,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觉得我这节课在诗的朗读和节拍、重音的教学上比较到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读古诗时要读出诗的韵味和感觉。在识字教学上我是让学生通过在诗中认、在词中识、单个字记忆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识记规律和与生字的反复见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指导书写上,我想由于我的过于面面俱到使这节课的书写环节效率不高,重点不够突出,这一点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也是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毕老师提出的按照字型结构分类指导的方法,使我茅塞顿开,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很值得我去实践和应用。
在指导书写中,我想我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我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发展、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上更加多元化。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越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规范》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沛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假如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终究还是小朋友。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动身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生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时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规范》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身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贮存,这些资料贮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发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规范》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