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班教案模板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型玩具的种类及玩法。
2.在玩大型玩具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各种大型玩具的图片
活动过程:
玩滑滑梯
1.与哥哥姐姐一起玩滑滑梯,消除恐惧心理,了解游戏规则
2.上楼梯及下滑时,要保持距离,不推撞。向上登梯时要抓紧扶手,向下滑时身体坐正,两手轻扶滑梯两侧
熟练后可换花样滑,如滑落时骤停(双手放松)
荡秋千
1.教师请胆小的幼儿坐在秋千上,轻轻地荡,使幼儿逐渐消除恐惧感
2.尝试用坐、蹲等姿势荡秋千
3.将绳转成麻花状,然后松开,随之转圈。
4.提醒荡秋千的幼儿应两手抓紧绳索,观看的幼儿要与秋千保持一定距离。
跷跷板
幼儿自由结伴玩跷跷板
双方有节奏的改变速度、高度,互相跷着玩。
双方配合,设法使跷跷板保持水平。
提醒幼儿注意双脚落地的位置,以防压伤。
小班教案 篇2
语言游戏:《奇妙的口袋》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量词的使用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增强。因此,我设计了该课,使孩子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量词:本、盒、束、把、个等。
2,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发挥创造性。
活动准备:
与目标中量词有关的物品,漂亮的口袋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在美丽的花园里,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大口袋。
老师:这个奇妙的口袋里会有什么呢?
幼儿:蛋糕、小狗、礼物,……
老师:你们相知道它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吗?
教师打开口袋,以提问、抢答等形式用恰当的量词说出每一种物品的名称。
总结:我们刚才说的本、盒、束、把、个叫做量词,他们都在表示数量的词的后面。每一种物品都有恰当的量词来形容它,希望小朋友以后能正确的掌握他们。
2,分组进行量词练习。
(1)由蝴蝶的话引出其他奇妙的口袋;
(2)请小朋友们分组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3)打开口袋后,教师提出要求:能用准确的量词说出物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物品。
3,请小朋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用上今天所学的量词?
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请小朋友回答。
4,活动自然结束。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物体的高矮,感知物体的高矮的相对性。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磁带(高人走和矮人走,找朋友),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幼儿游戏,引入主题
(音乐高人走和矮人走)天气渐渐的冷了,让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跟着音乐一起来走路,好吗?
(幼儿学习高人走和矮人走,体验高矮)
二、观察图片,讨论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1、感知相对性米老鼠高还是矮?
小结: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观察图片提问:小猴说:长颈鹿,我比你高!你同意吗?为什么?
小猴和长颈鹿应该怎样才能比出高低?
提问:两只木桶谁高谁低?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来?
师小结:物体放近一些,才能比出高矮。
三、朋友比高矮
1、观察图片有两个好朋友,听你们的话,靠近一些比高矮,谁高谁矮?应该怎样比?
小结:站在同样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比出高矮2音乐游戏:找朋友比高矮(幼儿跟着音乐找一个朋友比较高矮)
(1)小朋友想不想也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比比高矮呢?
有哪两个小朋友愿意先上来比一比?我们家帮助他们比比看,谁高谁矮?
XX小朋友,你是不是比他高?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引导幼儿说出:我比你高和我比你矮的句子。)
(2)马上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找一个好朋友比比高矮,当音乐停时,我们就说比一比,谁是高来谁是矮然后好朋友之间相互说一说谁高谁矮,好吗?
(3)刚才我们找了朋友比了高矮,但是林老师发现有的好朋友之间意见不统一,谁有好办法,正确的比出两个人之间的高矮?
(4)幼儿讨论:两人必须站直了;我们可以先比一比肩膀,或者比一比鼻子。
(5)幼儿根据讨论经验再次与朋友比高矮。
四、设置情境,学习3以内正确的排序方法。
1、刚才我们玩游戏高兴吗?小动物们看到我们小朋友玩的这么开心,他们也想来凑热闹。它们也想来比比谁高?谁矮?
2、幼儿操作。介绍自己的经验。
五、幼儿讨论三个物体如何比高矮
1、先找出最高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矮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先找出最矮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高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
2、幼儿再次操作,能力强的幼儿四个动物比高矮。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动物宝宝也想比比高矮,你们愿意帮忙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到区域中进行操作)
小班教案 篇4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小班的孩子,跑跑跳跳的户外游戏,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户外游戏《揪尾巴》,是孩子们最近时常玩的一种新的游戏。在游戏开始时,大部分幼儿不知道怎样逃避别人的追赶,只顾自己跑自己的,不知道去抓同班的尾巴,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经过几次反复的游戏后,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同伴间合作的'意识也更强了。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十分兴奋和喜欢,当夹尾巴的同伴来抓他们的尾巴时,他们都开心地跑向四周,角色很投入,所以面几次的游戏进行的较顺利,孩子们真正的从中体验了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游戏优点:
尽可能给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没有过多限制幼儿。
不足之处:
缺乏教师更大的灵活性、应变性。
分析:
小班的孩子其实还是喜欢玩易掌握的单一的动作的游戏,他们喜欢玩同一类游戏尤其喜欢角色化的游戏内容,而角逐、竞赛、运动量大的游戏,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小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乐高RCX,认识齿轮,知道齿轮的大小与齿数的区别。
2.掌握齿轮的传动(加速、减速)。
3.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加速和减速传动。
4、扩展思维,变频空调的原理模拟。
教学准备:
乐高积木,乐高RCX,触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温水。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
有没有用过风扇?
风扇你是如何控制的呢?它又是如何来工作的呢?
如果天气很热,你如何来把风扇的速度调节得快一些?
到了天气稍冷,你又是如何把风扇的速度降低呢?
由实际生活来引入主题,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风扇的思考。今天,我们要利用乐高机器人积木,来模拟风扇的演变。
二、建构:
1、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乐高RCX,传感器,乐高积木。
这个黄色的是乐高的微型电脑,简称RCX,我们可以将编好的程序输入RCX,让它来控制机器人的运行。
这个叫触动传感器,能将触动信号反馈给RCX;这个叫温度传感器,能将它感受到的温度反馈给RCX。另外这些都是乐高积木。
2、现在我们来认识齿轮。
数数各种齿轮都有几个牙齿?最大的,最小的,各有多少?
这个有点象皇冠的齿轮,我们叫“冠状齿轮”
认识齿轮,知道齿轮以齿数来区分。
3、让我们来搭建一个风扇。
教师示范,学生动手建构
提醒学生:齿轮的啮合
齿轮就象牙齿一样,要互相咬在一起,才可以转动。
三、反思
1、比较一下,风扇的转动的速度与手摇动的速度相比,哪个快?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让学生来分析原因!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速度加快! (转动方向一样)
观察能力培养 叙述能力培养
认识加速系统
2、我们把两个齿轮换一下位置。你再看看!是手转动得快,还是风扇快?
手转动5圈=风扇转动一圈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速度减慢! (转动方向一样)
以测量的形式来深刻地认识速度的变化,认识减速装置。
3.认识惰轮
两个大齿轮的转动速度一样吗?哪个更加快一点
简单认识
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
四、延续
现在天气很热,想个办法,搭一个最快的风扇出来。
参考方案:
叙述:
1.你是如何使用齿轮来加速的?
知识的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培养
2、老师为风扇加上了一个马达,用触动传感器做开关。
3、现在家庭都装了变频空调,根据温度自动调节空调的运转功率,既节约能源,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我们能不能用乐高的RCX和温度传感器来模拟变频空调的工作原理呢?
情景:天气很热,外面炎炎烈日,气温高达35度,小明玩累了,回到家,打开家里的变频空调,要求空调全功率制冷,当气温降到25度时,以中功率制冷,当温度降到23度时,停止制冷。
演示:通过温水提供一个环境初始温度,用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风扇的运行 。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风扇演示的一些知识,通过乐高积木进行了演示,有关乐高机器人的更多资料,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网站。如果你能加入到乐高兴趣小组,你一定会觉得乐趣无穷。
六、授后小记
风扇的演变是对乐高机器人机械的初步认识。通过生活例子—风扇,来认识乐高RCX、齿轮、加速、减速、风扇的搭建,认识简单的编辑。
本课以实际生活中的风扇来引入课题,布置今天的任务—搭建风扇。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乐高微型电脑RCX,触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齿轮,以及其他一些乐高积木,使学生走进乐高机器人,打破机器人神秘的色彩。
在认识齿轮中,有数学比例的知识,传动比,通过齿轮的不同组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叙述齿轮加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同时认识加速系统中对力的要求。
在布置学生搭建风扇时,并不要求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法,小组合作搭建,比一比,谁的最科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搭建成功后,进行反思,分析风扇速度快慢的科学依据。
在延续的扩展训练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一个最快的风扇。同时老师也让学生用触动传感器控制风扇运行。
最后老师演示模拟的变频空调工作原理,激发学生对乐高机器人学习的乐趣。同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学生更多有关知识。
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分组,发扬合作精神,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渗透了环境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