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

时间:2024-05-29 06:05:11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1

【设计缘起】

《像山那样思考》是利奥波德表明其生态主义态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者从生物界“狼—鹿—植被”的关系分析了某一生物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生动地说明了他的大地伦理学主张。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以叙述与描写的笔法来讲述一个局部的生态变化,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由于阅读难度比较大,所以笔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时,课堂处理中教师讲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该文,在反复阅读文本,加深了对几个难点句的认识后,我又查阅了较多的相关资料(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与“生物链”概念),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明晰。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三个要点:一是揪住一个疑难点(课文标题的含义),二是传授一种阅读方法(“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三是强化表达训练(要求同学说一说“山的‘秘密’与狼的心声”)。重中之重在于“教读法”——因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别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中,阐释结论必须来源于合法、合宜的阅读方法”(王荣生教授语)。

【学习目标】

1。在“融通阅读”中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探讨疑难问题,领会内容的精深,并体味文章语言之美。

【学习步骤】

一、导入

1。狼的“嗥叫”中隐含着怎样的内涵?我们可能都听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听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二、把握学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经过预习,对课文读出了些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针对“读出了”与“没读懂的”自我梳理,准备作交流。

2。学生交流自读心得与困惑。【 心得示例:课文题为“像山那样思考”,“思考”的对象是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至于自学中的困惑,主要是不理解何谓“像山那样思考”,以及读不明白文中部分难句等。】

三、结合学情,锁定疑难问题

——正如同学谈到的,标题含义是一大难点。何谓“像山那样思考”?对这个问题理解到位,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难点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难点突破

1。阅读方法介绍: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换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读不懂,不妨暂时搁置,可借助后面的文句再来推知前文。

2。融通阅读第一步:明确前两段的文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这声狼嗥具有哪些特点?(圈出形容词、修饰语)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蔑视苦难”。(有“悲哀”也有“骄傲”。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容易感染读者。)

(2)抽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与“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写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应(也可视为是一种“思考”),其特点是“明显而迫近”;与此相对的是“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即“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义”。

(3)仅从本段看,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几个关键词)

——三个关键词:“长久”“客观”“聆听”。这就告诉了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需具备的条件,要“长久”(长远),要“客观”,还要用心“聆听”。

3。融通阅读第二步:依据主体部分,初步把握标题含义

(1)细读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与“像山那样思考”有着直接关联的句子逐一筛选出来,作点咀嚼、品味。

(2)学生解读相关的四个文句(教师相机点拨)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第三段。还是读不明白:这是什么“秘密”?)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第六段。“新的东西”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这个问题容易解决:“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样思考”,是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惧”的原因除了见第八段,还应留意哪一段?联系七、八段看,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无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这句话继续揭示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后果:因牛群数目过多,破坏草原而带来了沙尘暴等生态灾害。补充“生物链”概念:上一层级食肉动物的灭亡导致食草动物的无节制繁殖,带来植被破坏等灾害效应,人类也因自身行为而成为受害者。)

4。融通阅读第三步:聚焦末段细作品读

(1)齐读文章末段。思考:本段中的“和平”“安全”与狼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该怎样理解?可与“像山那样思考”对接的短语是哪个?与此相反的是谁的怎样的思考?山明明不会思考,为什么要说成“像山那样思考”?

(2)师生探讨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启示在荒野”,即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荒野”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警示意义。

对“像山那样思考”的解读

——“像山那样思考”是“客观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与“安全”(不同于牧牛人、猎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文中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恶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开篇的一声狼嗥,也是作者本人充满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点拨:狼嗥的“悲哀”也许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是因为它自己领悟到了。】

——山自然不会思考,实际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性表达。

5。融通阅读第四步:文句点评

(1)明确基本格式:运用……(手法),表达了……(内容与效果)。如果觉得句中某个词用得有特色,也请作出点评。< ……此处隐藏5520个字……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追问:这一点是指什么?

明确:是指山对狼的认识,也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中所说的山对狼怀有的一种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山能感觉到狼的存在,山知道狼的消失对大山,对整个自然,对人类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自然法则。

三、设疑讨论

学习4—9自然段

师:“我”对这一声狼嗥的认识,也就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向来如此的吗?(不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4—9段,概括出我对狼嗥的认识是经过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

明确: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样思考)

1.师: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也就是说,从前的“我”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狼吃掉了对人类有用的鹿,该杀,所以就肆意猎杀。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转变了。

师:作者所看见的那只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体是怎么描述的?

明确: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作者刚刚发现这只狼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形?

明确: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你们看,前面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却是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人的残忍和无知。

师:在那一刹那,作者也察觉到,他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他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是羞愧!)

1.师:好,现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声一遍。

明确: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

2.师:你们看,这里作者连用好几个“看见”,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连用几个“看见”,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以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

师:第9段海写到了牛群,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况。

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山为什么要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对于这一点,文章中怎么写的?

明确: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得到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

参考明确: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起来容易,恢复起来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四、要点总结

探讨狼的嗥叫的内涵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样就与第1、2段首尾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刚刚开始时留下的那个问题,这一声狼的嗥叫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这一声嗥叫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

明确: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

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

狼嗥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五、训练巩固

诗歌欣赏:《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体会诗歌的主旨

师:具有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的不仅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个人,日本的谷川俊太郎写过这样一首诗,叫作《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吧。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现有学生简单谈谈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地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深入浅出,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让我们回到课文的题目,当人类追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像山那样深刻地、客观地、长久地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PS: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