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墙上的斑点》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墙上的斑点》教案1一、教学目标
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
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高三年级的一篇外国文学赏析课文,而且是意识流小说,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应付大量的专项基础训练,课时紧张,性情浮躁,难以对这些篇幅较长而且艰涩难懂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讲授本课有较大难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感知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分析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弃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求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新课
1941年,一位有着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慢慢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板书),去感受一下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性,探究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
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
(二)“我”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
【讨论明确】
回忆、瞬间 房间 我 联想、发现是蜗牛
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阅读交流】
意识流小说显示的是思维的流动、思想的过程、思考的快感、意识的力量。
(三)意识流小说就是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组合而产生的力量,这些意象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小说中“我”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阅读讨论】
一共有六次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板书:现实的折射——探寻:斑点——现实、思想——蜗牛
(四)揣摩小说的结构
六次猜想,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那么“墙上的斑点”这一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小说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小说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小说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我”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繁复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由此可知,小说的叙述结构也不是一团乱麻墙上的斑点是圆心,由此生发的联想忽近忽远,始终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前面的谜题与结尾的解谜,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圆满而完整
板书:精巧的结构——辐射结构(整体)、线性结构(局部)、环形结构(首尾)
活动3【讲授】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记录意识流动的小说,其中的情形每时每刻也在你的头脑中发生,因此你也可以体验它。
墙上的斑点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此处隐藏15584个字……。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二)》第1195—1196页)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伍尔夫《现代小说》,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她(指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一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②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③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
④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摘自《世界文学历程》(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内容。
提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探究:《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方法: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过程旨在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设计B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设计C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