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蜘蛛的外形特征以及它的本领,并熟悉故事人物和对话。
2、 知道昆虫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昆虫的欲望。
二、 教学准备:
黑板、图片
三、 教学过程:
1、 猜谜语
① “今天刘老师要猜个谜语,让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老师讲谜语)
② “你们猜到是什么小动物了吗?”(幼儿回答)
③ 根据幼儿的情况可以再说一遍谜语。
④ 老师揭开谜底(蜘蛛)“那你们看到过蜘蛛吗?谁能说说看蜘蛛是怎样的?”幼儿回答完后,老师给幼儿在投影仪下看图片。让幼儿看着图片说说蜘蛛的外形特征。老师在旁解释(蜘蛛有8只脚、它的头和胸是呈圆形和椭圆形)“那你们知道蜘蛛有什么本领吗?(幼儿回答)那蜘蛛织是为什么呀?”(幼儿回答)
⑤ “那接下来刘老师就讲一个故事,你们听听看蜘蛛有什么本领,它有了这个本领到底怎样了?”
2、 讲故事
① 事先在黑板上贴有蜘蛛和的图片,老师开始讲故事,一边讲故事一边把故事中的动物引出来,用图片的方式贴出来。
② 故事讲完“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那蜘蛛它忙在哪里?那最后蜘蛛把织好了吗?那蜘蛛在织的时候有没有别的小动物和它说话呀?有哪些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又说了哪些话呢?(幼儿回答,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
③ 提问完毕,老师再讲一遍故事,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原来蜘蛛在织的时候有许多小动物和它说话,但它都没有回答,它一直专心地织,一直坚持到底,所以它把织好了。那蜘蛛把织好了有没有捉住哪只昆虫啊?(幼儿回答)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蜘蛛织是为了捉住昆虫,不过那些昆虫都是害虫,蜘蛛也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吃掉许多害虫.
④ “那现在刘老师要问问你们,除了蜘蛛织能够捉
住害虫,那还有什么昆虫是很勤劳的,有很大本领的,是我们大家好朋友的?”(幼儿回答;小蜜蜂做蜂蜜、蚕宝宝吐丝做丝绸做衣服、瓢虫吃蚜虫)“除了小昆虫有这些本领那还有哪些小动物有这本领的?(猫捉老鼠、牛挤奶、狗看门、羊剪羊毛)
⑤“今天小朋友知道了那么多的昆虫和小动物都有这些本领,那你们想不想好好学本领,长大做个有用的人呢?那你们做事应该像故事中的蜘蛛一样坚持到底,做什么事情都一心一意的,这样才可以学好本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感知各种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物体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状与掉落方向有关,学会做记录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物体下落的现象产生兴趣及探索欲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每组相同的普通纸两张,大小相同的黑卡纸一张,橡皮泥一盒,积木一块,石头一块,剪刀一把,笔一支,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物体都有下落现象。
(1)教师引导:教师手里拿着一块积木,提问如果松开手会怎么样,教师操作,并用多种方式抛、扔。提问,所有东西都会这样吗?
(2)幼儿试验:请小朋友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和刚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样。
(3)幼儿分享结果,教师总结。
2.比较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
(1)提问:刚才你们都扔了那些东西?它们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哪些快哪些慢?
(2)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教师引导要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4)教师将结果贴在黑板上展示,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幼儿猜想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什么有关。
(1)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操作,比较普通的纸和黑卡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验证速度与重量有关。
(2)幼儿操作,不增减东西,怎样使两张相同的普通纸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讨论。验证速度与形状和下落方向有关。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到区角内,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小百科:物体,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有形体的物质,一般分有气态、液态和固态。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说等感知活动,激发幼儿对干果的兴趣。
2.引导幼儿认识常见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其营养价值。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1.ppt、音乐《摘果子》。
2.核桃、板栗、花生、桂圆、葡萄干、红枣等,各种果实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
放音乐《摘果子》,激起幼儿兴趣。
二、认识干果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倒数5个数吧!"5.4.3.2.1哇!有好多好吃的果实呢!谁来说说都有什么?有板栗、核桃、花生……真多呀!。
2.在生活中你们吃过这些果实吗?
教师出示ppt,这是什么?核桃。谁来说说核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请幼儿来摸一摸。他的壳怎么样?吃起来怎么样?吃起来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吗?
幼儿说出,皮很硬,果汁很少。
师总结: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这些都是干果,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果汁很多的苹果属于水果。
出示ppt,幼儿说出板栗、花生、桂圆。幼儿观察,他们的壳怎么样?吃的果肉怎么样?
师总结: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这些都是干果。
3.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干果?幼儿讨论。
师总结:开心果、瓜子、杏仁、松子等,这些果实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吃它的种子,这些都是干果。
4.出示加工而成干果食品--葡萄干、红枣,引导幼儿知道这也是干果,是叔叔阿姨经过加工而成的。
瞧!这是什么呀?(葡萄干、红枣!)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小结:葡萄干和红枣它们都属于干果,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等方法把它变成干果,所以他们都属干果。
三、干果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干果,那干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多吃坚果还可以美肤、健脑、保护心脑血管健康、抗衰老等好处,但凡事有度,不可贪吃,避免营养过剩引起发胖。补充微量元素。
四、游戏:《我是谁》
小朋友们今天高兴吗?高兴。那我们一起来玩《我是谁》的游戏吧!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则:当摇铃开始时,大家分2组传球,当摇铃音乐停,球就不传了,球在谁的手里,小朋友就介绍自己是哪种果实!例如:我是苹果,苹果是水果!我是核桃,核桃是干果!(老师发果实的图片,小朋友贴在胸前。听摇铃音乐!玩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我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运用观察和操作,利用多种感官(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看一看)进行探索实际操作,让幼儿知道水果与干果的特点(水果颜色鲜艳、果皮薄、果肉厚、水分多、味道酸酸的甜甜的;干果颜色不鲜艳、果皮硬、果肉干、水分少、味道香香的)及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巩固对水果与干果的认识、分类。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运用提问、讨论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本次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对吃也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
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